挂墙:Steam Deck前瞻.md

这几天很不开心,饭也少吃了很多。明明辞职在家休养,但是心情却跟上班一样甚至更难熬,我想,也许是相似的经历会引起些许的共鸣。不过还好,写或者整理过去的文章会让我感觉好一点,毕竟我也不想直接摆烂让身体素质倒退回两个月前。
好了,回归主题,作为一名V社吹我自然是很喜欢Steam Deck的,这台机子采用定制软硬件方案的同时又不失可玩性(这里是指硬件改造这块),跟Index一样,有那股说不出来的V社硬件味。要是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我一定会买一台。
这篇文章是Steam Deck发布的当天,我在办公室摸鱼写的,结果刚开了个头,就被各种各样的剧本和文章需求冲昏了头,蛮遗憾的。然后,如果这篇文章要写完的话,恐怕就是评测而不是前瞻了,只能说啊,等一个机会。
虽然在文中写了我很喜欢黑屁京都某纸牌厂的玩具性能,但是如图所示,我却买了两台,现在回头看看我当时这句话实属有点好笑。
最后,机缘巧合之下在网易云音乐看到自己常常看的人也喜欢听刘森,就感觉这几天的难熬不是没有理由的,确实,我应该难熬。
回忆起数月前,我在公交站里,看着来来往往的巴士,但始终等不到回去宿舍的那一趟时的感受。
---以下正文---
简要印象:Steam Deck
首先还是要恭喜Van Gogh露出了它的真面目,跟Moore‘s Law Is Dead几个月前的爆料完全一样,4c8t Zen 2 + 8 RDNA 2 cus,还有LPDDR5内存的事情。
其实当初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Zen 2 + RDNA 2这种架构,因为当初的路线图上面是Van Gogh,下面是Cezanne,也就是现在的5000移动版/APU,Zen 3 + 用了一万年的Vega,我当时都往笔记本/平板那边去想了,即便是后面PS5和Xbox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个搭配。
那么看来Zen 2 + RDNA 2就是AMD半导体定制部门给游戏的一封情书了。性能方面我不太想多聊,一是G胖都列好了,1.6TFlops,单单比大小的话,甚至比Xbox One还要高;二来是DF(数毛社)的编辑们更懂这个。
对吧,我总不能说“XSX 52cus -> 近似6800;PS5 36 cus -> 近似6700XT;XSS 20cus -> 近似于6500XT;然后Steam Deck 8cus -> 720P中高特效无压力”这样吧!这是移动设备,而且内存配置也有区别。
还是回到产品,Steam Deck本身吧。其实很多人,包括某些“小编”都会把它当成掌机去看待,因为这样可以取个非常逆天的题目(请原谅,我也这样做了)。毕竟说到掌机这个定义,在当下就只有那个唯一的设备,就像当年的黑楼一样,总得有一个“黑楼杀手”。
不过,虽然黑屁京都纸牌厂的玩具性能是我近来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情之一,但是Steam Deck这个真不能比,这里暂且不说游戏阵容等因素,天天说这个我都累了。反正总结一句话就是NS才是正儿八经的掌机,Steam Deck这个严格来说属于别的东西。所以它还是从其他方面去看比较好。我就挑几个我比较关注的问题好了。
1
Steam Deck的重量为669克,比一台A7III(650g)还要重,单就这个数字就不是人体工学可以解决的事。而且Steam Deck的主板、散热模组和电池这些比较重的部件应该都集中在中段,再加上298mm的长度,玩起来坠手感应该会相当明显。
我玩NS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感受到坠手,NS可比Steam Deck轻得多。
2
Steam Deck的系统是SteamOS 3.0,这是第二个问题。这个SteamOS也算有点历史了,早期是和Steam Machines一起出现的。就本质来说,早期的Steam OS就是一个预装了Steam的Debian 8,Steam Machines就是一台PC,并没有什么特别定制的地方,你可以拿到手转头就给它装个Windows。
Steam Machines最后其实算是失败了,因为当时以及后面的几年都缺少足够分量的支持Linux平台的游戏,Windows仍然是最佳的PC游戏平台;Steam OS也停止了更新,最新版本应该是2019年7月18日发布的2.195,我们现在还能下载得到,不过建议虚拟机玩玩就行了。
正如Valve Index是HTC Vive的迭代一般,Steam Deck就是Steam Machines和Steam OS这一系的延续。不过相比于Index + Alyx这套大获成功的组合拳,后者其实蛮一言难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