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感觉得到…

因为我生日日常一年最后一天,所以每年我都可能写一篇总结(?也许是的)。不过毕竟我已经21岁了,过一个生日不再可以像以前那样,叫一群朋友来家里玩,一起做一些游戏或者共同看一部影片那样的事了。 一方面我想邀请,但是很多人都在外地甚至外国,另一方面即使我邀请他们过来我家里也没有什么娱乐可以带给他们,最多只能请他们吃一顿饭。
上上个生日我曾邀请我一位很好的朋友来,但你想,一家子你朋友的亲戚向你问这问那是不是很尴尬。(当时他一开始对我说,你一家亲戚在,我一个外人来真的好吗。事后我也有同感。)所以今年我谁都没叫。
以下分为2个部分。
1.文学
这一年我真的遇到了很多我现在回想起来依旧会心一动(?)的短篇,相比之下我今年看的长篇大多缺乏那种“激情”(?)。可能是因为我短篇看的大都是那几个作家最好的几本选集吧,因为之后我还有看几本这几位作家的书,却觉得有的并不好。还有可惜下半年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动力去看文学了,可能是缺乏那种一开始看书时的渴望感了吧。嗯,不过我现在有点想看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了。
下面纯粹基于我现在还记得起的那几个故事。
(1).卡佛的《大教堂》

对这本书我之前有写过简短的分类式的评论。(在CYF的尝试.02里)这里就随性写现在我还记得的几个故事。
《瑟夫的房子》很适合和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一起看。与后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同,他在早期的《太阳照常升起》里塑造了一个被摧残,打倒,即使自己想恢复过去的生活,却无力恢复。(海明威这里是用性与他对婚姻的态度体现的)《瑟夫的房子》也一样。”我“以为前夫魏斯已经改过自新,一切可以重来。但魏斯的平静生活被一个看上去多么正常的原因打破后,虽然“我”一直在劝慰他,劝慰他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房子,我们可以保持现在的平静的日常,但是魏斯本人已经被打垮了,他失去了重新继续应有的生活的希望。“我”看出了这一点,最后小说以一句冷冰冰的“我想,那就是结束了吧。 今晚我们会把房子打扫干净。“结束。
《保鲜》的比喻真的很厉害。我摘下来:
发现了桌子上面的一汪水……她能听见水滴滴答答地从桌子上流下来,滴到地上的油毡子上。她低头看见她丈夫的光脚,就在一汪水的旁边。她盯着看了好半天,知道自己这辈子再也不会看到这么不寻常的事儿了,她不明白是出了什么事。她忽然觉得她应该涂上口红,拿上外衣,去那个拍卖会。但她就是无法把视线从丈夫的脚上挪开。她把盘子放在桌上,注视着那对脚,直到它们离开了厨房,重新回到客厅里,回到沙发旁。
这一段是以妻子的眼光,通过冻肉解冻腐败的水,把丈夫一样比作那块冻肉。丈夫仿佛那块冻肉一样,摊在沙发上,慢慢的腐败。
《大教堂》是真的无法言说的感觉。主角在盲人的帮助下,第一次“慢”下来。从一开始他粗暴的语句,再到最后那句“真不错“。这种心理转折给人以微小的希望,仿佛我们可以摆脱外在环境造成的那个急躁,愤怒的自己。
(2).艾丽斯·门罗《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幸福过了头》
我就是艾丽斯·门罗吹我跟你讲。自从上上上学期看了她的《快乐影子之舞》之后,我就不断读她的书。当然,可能因为我不是女性,她写的一些故事我的确无感...但这不重要!这两本是今年看的我觉得有很好的小说的。这里就列举这几篇(展开来写不就体会不了她的小说精彩的地方了吗!)
《幸福过了头》:《多维的世界》(我对她最后转变的描写不是很有感触,但是前面的部分写的很精彩),《森林》(门罗少数糖作!还是以男性视角的),《幸福过了头》(写数学家的,看到Weistrass我整个人都兴奋了(?)其实不是,这一篇是对女性的软暴力。读完是很感叹的。女性为什么一定要在家庭生活与数学之间取舍?)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浮桥》(故事中人物小小的反抗,说起来之前听妄想学生会的全ra时,有一位听众给了里面最后一位出场的男性一样的故事,当时我就想起了这一篇),《慰藉》(小说结构很棒,同时这也是一篇读到最后会自然而然感到女主心中的无奈,愤怒的故事。),《熊从山那边来》(也是门罗少数糖作。这是结局最像幻想小说的一篇,可以窥见门罗虽然是一个非(sang)常(xin)理(bing)智(kuang)的生活的观察者,但她心中也有一种想给予笔下人物苦难之后的幸福!(虽然大多数小说她的结局都是悲伤的。))
(3).川端康成《古都》,《雪国》
这是独特的,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写出来的小说。我想这两本应该算非常有名了,所以不用介绍,一昧爆吹(?它甚至不需要爆吹)就可以了。
(看了《古都》之后我想在京都住一年!)古都的幻影,雪国的徒劳,一篇长篇不需要太多的主旨,就可以勾勒出一个足够让人心动的故事。川端康成在这两本书里充分体现了他如何将景与人结合在一起,整个故事里你不可能单独拿出人物,也不可能单独品鉴它的景色。
(4).绘本《暴风雨》(郭婧 绘)


终于有我看得过去的童话/绘本了!今年买了4本童话/绘本,最后我觉得好的大概只有这一本。这是一本无字的绘本,所以我觉得很多人(无论年龄)都会喜欢的。

这大概就是今年我看的,并且打动了我的书(即以后我必回顾的书)。(以下是我会去读这么多文学书的感概)
今年年初我妈妈跟我说她有时觉得我很冷漠。是的,这是我一直在怀疑的事。我能不能感受到那些令人伤心的事?能不能和我身边人一样因某件事激动,因某件事而团结起来呢?(比如今年的中兴,华为事件)我有时的确怀疑这件事。有时我看到我周围人群情激愤,但是我真的就是毫无波澜。不如说我对那些太过于“大”(?)的事一直缺乏兴趣。(自我吐槽:那我为什么还来学经济学呢?)
这大概与我看的文学有关吧。我不喜欢那些写的故事很宏大的作家(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博尔赫斯的诸多书目。托尔斯泰的《复活》),我也不喜欢那些追求细致的心理描写的作家(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说白了我喜欢比较“轻”的作家,他们写的故事往往离我的生活不远,或者是我可以看得到,预想得到的世界,故事也不过就是生活琐事,没有宏伟的家族,没有在极端情况下探讨人性。但是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故事,作家交给读者的东西是读者自己看得到但是发现不了的“生活的秘密”。
我看这样的文学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尤其是读了非常非常好的作品之后,仿佛小说中的人物替我活过了一生一样。(?)他们的死,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愤怒就像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这就是社恐又想和别人交流的扭曲手段。看小说,和小说人物交流不就好了!)当然这也促成了我社恐加剧。(嗯)
(标题来自于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的散文集《世界美如斯》的前言-“他们手上递过来的温暖我还感觉得到”,这本书也很好,但是它我还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