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品牌”看不看“数据”和“报告”这个事情。
要讨论一个词语,首先要明确词语的定义。这是逻辑的基础。我之前应该是表达过“做品牌不用看数据”这样的观点,没什么好解释的, 我依旧抱着这个观点。
昨天,有个人给我发了一个他们在某平台做的账号,我早上起来看了一下,直接折服。那杜比音效,4k画质,克制的内容,和温暖的调性,高级!收音设备估计都比我全套电子产品加起来贵。也没啥剧情。看完就是舒服,高级。那是关于”自然“的弱剧情视频。我给那个人的回复是:“我觉得特别好,对品牌特别好,就是烧钱。”(这么回答的前提是,我知道这司烧得起)那位朋友的回复是:“就是到时候再想怎么去跟品牌关联”。
以上例子,是我认为做品牌的理念之一——投资。如果看数据,这号别做了,因为对于品牌的曝光数据是0:无logo,无产品,无口播,啥都没,除了暗含的精神和调性,和拉满的质感以外,对于数据来说,简直一无是处,而且tm的 还没想好怎么跟品牌关联,也就是说,这种一无是处还不知道要搞到多久。
数据反映的就是过去,数据迟缓反映过去1个月或者更久远,数据快,反映前0.1秒或者更靠近当下。你越盯所谓数据,一切数据,就越没办法投资未来和价值。盯大盘的股民,就不是价值投资者。这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
如果一个人不理解、不赞同、不认可品牌是投资行为,那就…………不喷了。如果一个人认为品牌就是要跟着数据去不断优化动作…………那就…………也懒得喷了。祝你安好。
还有说不懂数据,会被MCN和代理坑死的,笑了,代理提供的那点数据,cpc,cpm,roi,播粉比,gmv啥的,这能叫数据?我天天看,天天挑,我都没觉得我在跟数据打交道,觉得这些玩意儿就一指标。如果这些数字,一定要叫数据的话,那我也没办法。而且我司也不大,不是上市大公司,不是全球跨国公司,还是得自己时不时打开达人的账号,看看内容,感受一下调性,看一下用户互动真实不,从来面对的就不是一张单纯的excel,靠单纯excel挑账号甚至不挑账号唯数据看结果的才是被mcn坑死的。(这不是我说的,是mcn私下跟我说他们这么坑大牌的)
还有,按道理来说,这些“数据”不该品牌的人看,该运营看,再不济该媒介看。这几年这些电商品牌真的是把“品牌”两个字搞烂了。搞得基金现在也是也动不动就问roi,前两天尽调,我直接不耐烦拒绝回答,后来是FA的人回答的。这种“错觉”的后果今年大家也看见了。我也是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周四,约了b站萌派的朋友聊了一下,这朋友也实在,他说b站商业化数据不那么好,好多新锐品牌来了一波,发现没其他平台好,都不做了,就大牌还在。嗯,大牌都不看数据的,都是被mcn坑死的……新锐品牌都是看数据的,都是精明的牛逼的品牌从业者。
最后,再说说各种报告,身处行业,看着行业发展,所有报告咋回事,不敢说门清,也略知一二。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结合多个品牌给钱,撺一个报告。二、网上搜搜资料,撺一个报告。三、舆情+电商平台拉出来,撺一个报告。四、结合国家宏观报告+国外全球消费报告,说一些趋势性的东西。 各大报告的商务价格,便宜的10万一个page,贵点的三四十万联合发布(某财经报告价格)。更贵的七八十万,垂类报告,某科普健康ip就贼贵。而一些乱撺的报告,可以夸张到什么地步,一个行业头部可能销售才50亿,报告能给你写出市场空间2000亿。而客观规律是,一个行业龙头,在龙头效应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就能占到行业份额的40-50%,头部50亿的情况下,市场空间200亿不错了。你去看这种数据吧,你去信吧。韭菜不这么割,怎么割呢。这种数据的唯一价值就是看个趋势而已了。
还有一种报告,各个平台发的营销报告,比如巨量引擎、阿里、小红书。一、屁股都是歪的,这有啥看的。二、看这种报告了解平台营销趋势,不如找机构,或者小二角色的人,喝个下午茶来得快,直接就把你同行业的其他品牌咋做的,咋投的,全告诉你了。(记得多找两个,免得被坑。)
一整年,群里各种报告满天飞,能真正有点用的不超过3个,而且作用只有以下三种:一、摘录内容写公关稿用,二、摘录内容开经销商大会给经销商吹水,三、尽调的时候,给基金吹。根本不可能反馈到经营动作上。我要报告基本都是为了做ppt唬人的时候。
做决策的时候,我只拉渠道销售数据,再拉一个全网舆情数据。在此发愿:愿天下老板都不要看报告,那是我们每个打工人的幸运。有一种报告除外,找类似尼尔森这种根据品牌做定性、定量的针对性研究报告。你要求提得到位,出来的东西还是能看的。
最后,
上周,加了一个品牌大佬微信,大佬说,平时你给我多分享点行业信息啊。我说,你还需要我给你分享行业信息啊?大佬说,
“我平时都不看这些东西”。
而我不是大佬,至少还关注几个行业资讯自媒体,时不时还到处打听下消息,谁谁项目最近可还行。就是生怕同行业的垮掉,今年本行业数据贼好,就是被报告写成1500亿的那种“好”。大厂下场做的子品牌还是垮掉了。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