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面相,透过五官知道脾胃的健康状况

2023-11-24 17:00 作者:脾胃老中医赵国秀  | 我要投稿

中医认为,人体五官对应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需要脾胃来提供营养,脾胃的经脉又连通面部五官。所以,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必然会反映在五官上。所以,我们也可以透过五官来了解脾胃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五官泛指眼、耳、鼻、口、舌。自古以来,中医就有“目为肝之官、耳为肾之官、鼻为肺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之说。而五脏六腑均离不开脾胃这个“粮库”的供给。另外,脾胃的经脉又连通面部五官。因此,如果脾胃有病,就会通过五脏六腑反映于面部的五官之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面相,透过五官来知道脾胃是不是出现了健康问题。 金代医家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也就是说,如果人的饮食没有节制,胃就会发生病变,以致气短和精神不足,而体内化热生火,火气上行,可表现在面部。而《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也指出:“面热者足阳明病。”因为足明阳胃经有部分经络循行于面部之上,所以中医理论认为,面红发热多为胃经上的问题。 从眼睛看脾胃,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正是因为有肝血的濡养,才能保持视力的正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统血,因此肝血当然是禀受于脾胃的供养。如果眼睛疲劳、红肿、视力下降,并伴有食欲缺乏、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多为脾胃功能失调。主要是由于脾运不健、清阳不升而导致目失所养。另外,下眼袋的形成与脾胃失调有关,从人体穴位中可以看出眼袋的位置是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如水湿内停,首先殃及的部位肯定是这里。 从耳看脾胃,《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因此,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但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有赖于“后天之本”的滋养,才能使肾气充足以保证耳朵功能的正常。同时,耳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如无外在原因而出现了耳鸣、耳聋等功能失常问题,则多因脾胃虚弱、肾气亏损、耳窍失养所致。此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可使内生痰浊,使耳道闭阻,而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从口唇看脾胃,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黄帝内经》中说:“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就说明脾胃有问题时还会通过口唇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会显得红润光滑,干湿适度。如果嘴唇苍白、毫无血色,同时显得干燥,出现爆皮、裂口等现象,都足以表明脾胃不好。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出“脾主涎”的观点,而“涎”主要指的是脾水与脾气的外在表现。如脾气充足,则“涎水”就能得到正常的传输,可帮助和参与人体的吞咽、消化等工作,并乖乖地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如脾气变弱,脾的固摄功能便会衰退,“涎水”自然会因此失去控制而流出口腔。比如有的人睡觉时会流口水就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从鼻看脾胃,肺开窍于鼻,而且脾胃的经脉与鼻窍紧密相连。如果脾胃虚弱,鼻窍就会因为缺乏水谷精微的濡养而变得干燥,甚至嗅觉失灵等,有时还会出现流清鼻涕、出血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气津不足、脾气的摄血功能失调或肺生虚火上冲鼻窍所致。如脾失健运,还会使食物积滞于胃,生火化热,胃热通过经脉传于鼻窍,使鼻翼发红,并伴有容易饥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另外,如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症状,则是脾胃功能不好发出的信号。因为依照五行理论来说,青色归肝,肝气疏泄不畅,便会横逆冲犯脾胃,损害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从舌看脾胃,心开窍于舌,舌头也会通过各种变化告诉我们脾胃是否健康。脾胃功能健康时,舌质淡红,舌头上还会有一层淡淡的薄白苔,略显湿润,不燥不滑。如果舌质偏红、舌苔发黄,说明体内有热,这主要是由于胃热蒸腾所致;如果舌质偏淡、舌苔发白或发黑则表明体内有寒,由胃阳虚所致;如果白苔满布,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舌头的边缘上有牙齿痕,则说明脾失健运,以致水湿之气凝聚在舌头之上。 总而言之,我们的五官与五脏六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任何一个脏腑都离不开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的濡养。脾胃如果出现了健康问题,最后都会反映于面部及五官之上。 脾胃养生帖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可以每天“摩揉腹部”来进行调治。正确的做法是:取舒适的姿势,站、坐、卧均可。先使身心完全放松下来,然后双手叠加,以肚脐为中心,用适当的力度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在腹部做摩揉动作。两个方向各做10遍。每天早晚各1次。可以起到改善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 如有问题可以通过下方图片找到我

看面相,透过五官知道脾胃的健康状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