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一部分 直观人类活动(艺术) 其二 厚味
人类在满足自身的基础生存需求之后,会想办法提升自身的感官层面上的享受程度。味觉上的酸甜苦辣咸鲜香,综合感官上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等,都代表着人们对更优食物的追求。
人们寻求味觉的刺激感,往往是将食物中的某个元素提升档次,将其在诸多味觉之中凸显出来:如甜,如辣。在诸多味觉中,提升咸味与辣味的档次的成本最低,而盐同时又能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限,因此在东西方,盐制(NaCl)/腌制(NaNO2)食品或者辣味调料经常会成为人们追寻美味的初阶成果:东方的豆瓣酱之于西方的发酵过的奶酪(fermented cheese),东方的咸菜之于西方的pickles,均为提味的廉价易得的手段。
若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满足进一步的食物成本,甜、鲜、香的味觉体验以及食物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就被考虑进来:鱼羊为鲜,一般高水准的美食总要考虑将肉食配以香味浓重的香料;甜代表人们能从中直接获取能量,凸显甜味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往往能够满足食客。在中国,各大菜系、各地各式糕点均将“色香味意形”作为美食的评判标准;在西方,各种高档餐厅除了使用名贵食材、考究的装盘方式之外,对于顾客的个性化服务以及充分沟通,也被看作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食物本身能给人带来愉悦,一些特殊的物质可以刺激人们的感官、调节人体的激素水平,被很多人摄入。茶与咖啡富含矿物质与维生素,因其中的咖啡因可以为人们提神,茶与咖啡成为受人们欢迎的饮品。烟草与酒类中的化学物质即便有致癌性与成瘾性,其抗抑郁、提神、促进人愉悦的功效让很多人为之着迷。作为更深层次的精神类物质,大麻、冰毒等精神类物质以及其他致幻剂被大多数公众视为严格管控的药品。近年来,美国很多州推行大麻合法化:此举动从侧面反映出美国社会公众对待一部分成瘾性不够强烈的精神类物质的管控态度趋近于普通食品方向。
人们通过尝试美味的食物追寻感官上的愉悦,作为代价,每个人的机体都要将相应的食物消化、代谢掉来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但是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人体的很多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沟通不畅的现象:满足感官上的愉悦的同时,很多人们的机体无法完成相应的消化和代谢任务,于是疾病就伴随而来。中国人喜欢吃咸,很多中国人因为食物过咸导致血压升高、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升高;但是喜欢吃咸的很多中国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即便身体出现了一些症候,仍然将食物中的含盐量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西方人很喜欢吃甜与油腻的食物,但即便是体型相对于亚洲人普遍偏强壮的西方人,其机体的能力很多时候也满足不了过量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任务:于是就出现了因为高果糖浆、油炸食物泛滥导致的美国社会中的肥胖人口比例过高、英国国内有“Heathrow injection”[1]一词的现象。
人们在寻找美食的过程中,通过寻找维系自身健康的合适食谱,不断地了解自身的机体能力,也不断地了解整个食物世界。鉴于此,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一些合作意向上明确表示支持推进中国社会的控烟、减盐等行动;而西方社会也努力寻求通过降低食物中的油脂与糖成分,降低相应疾病的发病率。这些举措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认识自身、适应环境的有利尝试。
针对于酒精、烟草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类物质,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物品对应的领域已经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边界线;诸如吗啡等精神类物质在中国已经成为严格管控的药品,并施以重典管控。美国社会opium类药物的滥用以及对于大麻合法化的社会推动现象,使人们联想到了中国晚清时期烟馆盛行的历史。正常状态下,人们日常生活本不需要精神类物质维系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物理状态。然而对于一个拥有辉煌的过去且富足的社会,维持整个社会一直处于高位运行需要庞大的内生动力。一个社会与一个人一样,总有状态上的起伏:在一个超级强盛的社会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维系此社会的内生动力的衰微;而这种衰微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很直观的一点表现就是精神类物质的滥用。睡醒的兔子不需要精神类物质的辅助即能努力工作、进取突破;而渐渐沉睡的鹰酱要维系其国际地位与各领域的优势,为了不瞌睡、不疼痛,正在考虑用越来越猛烈的精神类物质帮助自己维系局面。
我们的民族与国家曾经经历过许多民众需要使用精神类物质维系社会活动的悲惨状态,我们也正在见证世界上其他的强国渐渐深入这种状态。如何让我们国家的民众保持自省、坚持朝乾夕惕的状态,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避不开的话题。而这一切的起始,或许可以通过节约粮食、不过分追求味觉享受、保持勤俭节约的朴素作风来实现。
[1] Heathrow airport(希思罗机场)为伦敦的枢纽机场,此词意为人们从国外来到英国之后,由于英国食物的高油高糖,体型如同“injection”(注射)一样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