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本文中首先所讲的爱与现代的人所说的爱情仍有区别。爱相对于爱情而言是一个更加原始,更加宽泛的概念,而爱情则是有自私与爱配上性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概念。
回忆前文所讲,爱与自私同时诞生于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前提是生物已经有所觉醒(即高兴与恐惧)。而爱这个概念本身包含了合作,共同收益的因素,那么也就可以说,爱的根源是合作,爱的载体也是合作。
有人会批判这一观点,认为爱也存在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类型。但如前文所说,这样的爱并不是最原始的爱,而是在一些因素的变异之下所产生的。以后在谈及基础概念如有疑议也可以先从变异的观点进行思考。
回到正题。回到爱的产生,爱的载体与根源都是合作,而合作这一概念并未涉及到感性系统,而是属于理性系统之中的如果那么,即如果合作,我的受益会不会增多,如果不合作,我的受益会不会增多。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从爱与自私这个概念的形成,两个系统就已经开始进行互相作用了。在此之后所衍生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
目前所知生物中仅仅有人类存在爱情,所以下文中的主体都将变为人类。
首先应该提到,当代社会对于像爱情这一类复杂的情感仍未做出统一的概念解释,原因或是爱情的复杂性,以及爱情这一概念所涉及的交互对象具有极多的可能性,导致爱情这个概念被不断演绎,不断变异。所以,除了AI一般的计算能力,平常人(即便是编者)也无法对于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都做出合理解释。但回想到编写一篇篇文章的初心,便是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于我们这样的能力有限的人,本文的目的便是在最大限度上可以对于所遇之事进行更为严谨的分析,以及对于不断延伸的概念,有分析之的能力。
回到文中。即便爱情形式多种多样,但仍然可以从原始探寻其基本内容。在两大系统诞生之前,就存在有一些基本的刺激反应系统。其中有一个系统负责的是种族的生存与繁衍,能够运用名为荷尔蒙之物以及一系列的刺激细胞等等完成求偶,性交的过程。这一系统与两大系统产生的先后仍未可知,但两者都形成的情况下就会衍生出一种基于原始情感——快乐的情感,被称为性快感。这种情感最终会提高生育的概率,从而也被以生存的积极因素被保留下来。性的持续存在让未来的人类社会分割出了两个区别最鲜明的群体:男性和女性。
当到了人类这一高度发展的生物时,两大系统的发展让人类获得了探求未知的勇气与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人类文明不断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性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功能被一直保留下来。说到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爱与合作的需要相对于自私的妥协。将这个概念拆开来看,一方面是爱与合作的需要,另一个妥协可以在之后再理解(即社会是有爱所驱动,但是爱本身和自私是相互存在的,所以社会本身并不是纯粹的爱与合作,而是同时存在有自私)。
回归正题,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生存环境中,都属于人。在合作中并不存在很大的区别。基于性的需要,异性之间共同合作甚至可以比同性合作还得以盛行。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之下,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倾向,倾向于异性合作而非同性合作,这种倾向下所产生的情感即为爱情。
当然,这样的爱情是十分原始的。第一,它没有生物学支持,对于异性的选择就是十分随意的(不考虑近亲结婚);第二,它是无节制的,这样的爱情并没有与资源有强烈联系,仅仅是基于荷尔蒙与合作的需要,并没有延伸到更多增加资源等方面。
对于第一个的解决方案是简单的适者生存理论。第二个的解决方案是资源惩罚与教育。
所谓资源惩罚是,爱情的最初的最终目的是资源获取,但是因为生育过多,导致资源获取反而变少。教育就是在新生儿并未觉醒到自我阶段之前教育其一定技能以及情感(在这里应该指出,技能的教育是显性的,情感的教育是隐性的)。
即使经过了多重迭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但是性的概念仍然存在于爱情之中没有改变。在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化的情况下,性这一概念逐渐泛化,与生育一词慢慢独立出来成为大众的新概念。性一词虽然是基于繁衍需要,但当繁衍需要退居其次时,这一概念并没有同时被抹除,而是通过更隐晦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即性被社会所抑制,这种抑制是基于文明的需要。而在基因仍未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性将会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在技术不成熟的时候,对于性的抑制直接影响到了对爱情的抑制。而到了近现代,技术的发展让爱情和性做了一定的区分,更加倾向于允许爱情,但仍然抑制性。
在这种情况下,爱情的概念中,性的存在变得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在大众定义爱情的时候,对于性这个概念的接受与否直接就影响了对爱情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