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建筑的悬鱼,如何变为熟悉的模样?(关于悬鱼的历史及问题探析)

2023-02-07 16:22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一、悬鱼简介

悬鱼位置图示

悬鱼又名垂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富于装饰性的构件。其最初具有功能上的需要,一则可以封护搏缝板合角处缝隙,防止雨水渗漏保护木构;二则对搏缝板和槫檩交接处也有加固、遮盖作用。在后续发展中,这一位于悬山、歇山或硬山建筑山尖处的构件在材料和形式上愈发丰富,并对周边地区的建筑装饰产生影响。

二、中国悬鱼形态发展介绍(北朝—两宋)

由于悬鱼属于外檐构件,易受风雨侵蚀,更换相对频繁,故而早期木构悬鱼实物已不存。目前可见最早悬鱼图像应为麦积山石窟140窟北魏庭院壁画,其悬鱼位于搏缝板相交处,主体上宽下窄逐渐收缩,至末端做对称鱼尾状,装饰性明显。

麦积山石窟140窟北魏庭院壁画

入唐后,悬鱼开始在官方史料中出现。《新唐书 车服志》:“常参官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梁”。可见在唐代,悬鱼不仅是建筑的一份子,还有一定的等级规定。这与后世建筑普遍使用悬鱼有所不同。唐及五代悬鱼形象见于绘画者如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五代卫贤《高士图》。二者所示悬鱼形象高度统一,皆为由上至下逐渐收缩,末端做如意状,与前世形象已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章配图

及至两宋,由于现存实例较多且界画留存颇多,悬鱼的造型在今人眼中逐渐丰富起来。宋《营造法式》中记录有两种悬鱼(法式称为垂鱼,实为一物)样式,一类是只做三幅如意状较简单的素悬鱼,另一种是在前者造型之上雕饰云头的雕云悬鱼。结合《清明上河图》等进行比对,可知如今建于元代的绛州大堂及平遥清虚观三清殿之悬鱼皆仿自宋代样式而来。及至南宋,悬鱼样式亦无显著变化,兰若寺大墓出土陶悬鱼仍为《法式》记载之素悬鱼,横省石牌坊石雕悬鱼则以上下两个对称如意头构成,与其时一般做法有所区别,可能与匹配石构形象有关。


《清明上河图》《四景山水图》悬鱼形象
横省石牌坊南宋悬鱼
兰若寺大墓南宋陶悬鱼

元代之后,悬鱼形象得到极大丰富,材料也由木制扩展为琉璃、金属、砖雕等,并走向广大民居,被赋予不同的地域性特征。由于明清悬鱼形象纷繁复杂,且与主题无关,故在此不做讨论。

平遥清虚观三清殿悬鱼
元代绛州大堂悬鱼

三、《营造法式》对悬鱼的记载

宋《营造法式》将悬鱼归为小木作,并对其形制、安装位置做出规定。

“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华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及一丈......凡垂鱼,施之于屋山搏缝板合尖之下。”可见此时悬鱼的造法已经规范化,其长度在一米至三米左右,如此夸张可能出于遮挡夹际柱子的需要。《法式》中明确为华瓣或云头状,与前世类“鱼尾”状分道扬镳。这就引出了下一话题:悬鱼之名确实源自羊续悬鱼的传说吗?

镇国寺大殿悬鱼与夹际柱子

四、悬鱼和羊续悬鱼传说的关系辨析

据《后汉书 羊续传》,东汉羊续为南阳太守时,痛恨权豪之家崇尚奢靡。时有府丞赠鱼,羊续将它挂起来,待下次府丞再送鱼时,将所挂之鱼拿出来教训他,杜绝其馈赠。后人以此喻为官清廉。但两汉以来大量陶楼却未见悬鱼构件出现,而目前已知最早悬鱼形象出于北朝,且确有类似鱼尾(卷尾)的形态,可见悬鱼构件在早期可能的确与鱼有关,但很难证明其诞生于汉代。

进入唐代,由于此时悬鱼多施用于宫殿官府之上,唐代官员可能附会羊续悬鱼之故事,以示为官清正,故以此构件比作悬鱼。实际上从唐代悬鱼的形象看,虽已向如意云状发展但仍神似卷尾。白居易有诗云:"悬鱼挂青甃,行马护朱栏。"可见最迟在中唐时,悬鱼之名已相当流行。总之,作为构件的悬鱼和羊续悬鱼的传说并无直接关系,而很可能是后世官员为标榜自已的附会之言。

五、悬鱼为何用云纹装饰

和鸱尾经历“由尾向吻”的转变一样,悬鱼也经历了“由卷尾向如意云头”的转变,但由于此过程缺乏实例及图像证据补充,故而显得突兀且费解。目前有“云纹防火说”和“衬托鸱吻说”比较可靠,下面与大家分享。

  1. 云纹防火说 

    此观点引许慎《说文解字》: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凡云之属皆从云。认为云纹与藻井类似,是一种压胜手段,通过云纹与降雨的关联来防备火患。

  2. 衬托鸱吻说

    此观点认为由于鸱尾具有“龙形”,故位于其下的悬鱼要雕为云纹,以此衬托龙的升腾之意。有意思的是,云纹装饰的悬鱼广泛应用是在唐代,而此时鸱吻也开始向龙形(海兽)转变,也许二者间确实存在某种关联。

个人认为悬鱼以云纹装饰可能二者兼有,既有防火的美好愿望,又有处于高处衬托鸱吻的构图需要。而且如意云纹也是从唐代到明清经久不衰的一种大众化纹饰,悬鱼作为一个装饰性构件,吸收各时期时髦纹样自然不算稀奇。


古建筑的悬鱼,如何变为熟悉的模样?(关于悬鱼的历史及问题探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