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的雾月,让友谊天长地久的方法

“雾月”是法国共和历的说法,对应的是格里高利历的10月22日至11月20日。
虽然共和历早在1806年就被拿破仑一世废弃,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期间的所有历史事件依然是按照共和历进行命名的。

2022年雾月的上海,有着堪比 “热血”的温度,一如雅各宾派被扫入故纸堆,一段20年的友谊如摇曳在浴缸里的纸船,总归要湿的。
予以为,在人类所有的关系中,友尽是最为令人唏嘘的。一方面,它不像你与父母的关系那样与生俱来, 它是你后天获得的;另一方面,驱动这种关系发生的并非吃喝拉撒这类生理需求,它的发生源于人类的社交属性;一个人朋友的多寡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人的社交能力。

一开始的时候,你称呼我为“朋友”,那就是友情;
然后,你的朋友也成了我的朋友,“朋友”二字逐渐偏离了友情;
再然后,我们都有了生意(职场)上的朋友,“朋友”二字有了功利色彩;
再然后,我们开始称呼陌生人为“朋友”,“朋友”二字成了套近乎的工具;
最后,我们在大发雷霆,F词呼之欲出之前,必称对方一句朋友,“朋友”二字进可攻,退可守,不可谓不智慧。
只是…

“朋友”成为了对苍白情感的矫饰,这并不妨碍友谊长存,即使“朋友”二字变得廉价,“兄弟”的称谓快速贬值,只要守住共同的回忆,一个称谓罢了,其实算不了什么。
然而,光靠回忆是守不住友情的。如果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二维维度上展开,卷轴上呈现的定然是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秒记录的流水账;回忆是对这些冰冷的流水账进行升维的过程,客观事物被寄托了个人情感。人们把记录在大脑中的信息作为原料,“回忆”对已有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通过“回忆”作用,这些被存放在前意识,甚至潜意识的信息,对个体人产出了 “意义”。

大部分的友谊是靠“回忆”来维持的,但是这并不能天长地久,随着时光的流逝,前意识中长久未被唤醒的信息被转移到潜意识,潜意识相当于大脑中的回收站,记忆会模糊是因为信息被大脑切割成了碎片。但这并不是友尽的主要原因,潜意识的信息虽然代表过去,然而“回忆”的过程却参杂了当时的情感。
潜意识中展开的信息是客观的,“回忆”过程对于这段信息的解读确实主观的。
实际上,没有真实世界中的互动(线上或者线下),人是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激活这些潜意识片段的。这些互动或是积极意义的,能够让“回忆”的过程产生美好的感觉,从而升华你们的友谊;也可能是消极的意义,让整个“回忆”过程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从而解构你们的友谊。更多时候是毫无无意义的,互动本身可能源于身体的机械记忆;无论如何,此类互动行为还是激发了“回忆”进程对大脑信息的读取,读取的过程机械重复。这样的“回忆”索然无味,没有正负反馈产生,无法在大脑皮层掀起任何波澜,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和动机继续“回忆”。

微信通讯录里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人名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意义是人主观上赋予的。
通讯录里的人名如同散落在汪洋上的一个个孤岛,有些人身虽咫尺,却恍若隔世;有些人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
如果“回忆”开始解构友谊,为了友谊长存,将其短暂封存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决定;但这绝不意味着“友谊”被永久扫进了故纸堆,相反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友谊长存”,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找新的(积极)意义—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待到心境“山花烂漫”,这段封存的“友谊”在新(心)境下必然能够绽放不一样的花朵。
欧文丽贝卡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