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史论真题解析

2023-01-04 15:30 作者:后电影时代  | 我要投稿

整体分析:


今年电影学系的题目总体难度偏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中有几道比较冷门和边缘,例如伊林喜剧和有机造型术,后者甚至属于表演领域的理论名词。


其次,对知识点的考察相较之前更加细致,例如名解中的“询唤”,作为意识形态理论中的一个从属概念被单独拿出来要求概念阐释;简答题中则考了“中国三四十年代歌舞片的流变”,歌舞片虽然在世界电影史中是一个重要类型,但在国内一直是一个较为边缘性的存在,并且三四十年代中国歌舞片的形态多为歌唱片,可见这道题目的“细”和“偏”


此外,也有题目需要考生触及并运用更广的知识面,远超基础知识的范畴。例如简答中出现的“本雅明的震撼理论”,也就是“震惊”概念,已超出电影理论知识的基础范围,题目还要求分析与电影的关系,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论述题中“电影研究的媒介转向”,如果对当代电影研究的走向没有一个历时性的认识,很难理解所谓的“所谓的媒介转向”指的是什么。


综合来看,今年的出题风向乍看上去不讲武德,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依旧延续着北电的出题风格,算是北电风格的偏极致版。基础知识点不再是竞争的武器,而只是入场的门券,预示着越来越要求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拓展广度,加强深度,以此拉开分距


名词解释

1. 上镜头性


真题解析:

难度偏低,属于经典电影理论部分的基础知识,较为基础和细微以至于在复习的时候容易被忽视,北电学硕中的国际电影文化传播专业多次考过这个知识点,某一个知识点不同专业不同年份轮流考察的情况时有发生。


答题要点:

概念定义:早期电影理论家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界定与描述

提出者:法国电影派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在1920发表的论著《上镜头性》

主要观点:

(1)上镜头性包含四个元素:装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以及镜头构图、各种景次的运用)、照明(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节奏、假面(指演员),其中节奏联系起另外三个方面;

(2)要达到上镜头性,电影创作者必须在作品的题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寻找真正适合电影的题材和电影的表现方法,从而使电影真正摆脱戏剧及文学的束缚,成为独立的“第七艺术”。


2. 《劳工之爱情》


真题解析:

难度偏低,属于中国电影史部分的基础知识。经典影片作为名词解释的考察也是北电电影学专业的常见题型,曾考过《神女》《乌鸦与麻雀》等。


答题要点:

基本信息: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于1922年上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产故事片。

内容及风格:本片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饶有兴趣地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水果摊贩想方设法赢得爱情的滑稽故事。作为一部滑稽喜剧,影片在充分吸收借鉴欧美电影制作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我国本土社会文化,充分展现了本世纪初中国城市平民的生活,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都市平民意识,相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有较强的世俗文化意义。


评价与意义:被誉为早期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也是中国短故事片艺术经验的集大成者。


3. 询唤


真题解析:

难度中等,虽然这个题目考察得非常细节,但这一概念对于电影学考生而言应当并不陌生,主要看作答时如何措辞对其进行解释。


答案要点:

(1)为质询或询问而呼唤、叫喊,是法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阿尔杜塞的术语,指意识形态把“个体”召唤为“主体”的过程。

(2)所谓主体意同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主体,询唤者通常是大主体,例如上帝、国家、民族,意识形态使主体将自己与大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能就是让个体进入社会机构并为其提供位置,“询唤”的过程就是社会机器为具体个人提供一个位置的过程。

(3)意识形态采用特定的叙事话语,由此界定一个理想的接受者,使个体自觉地将自己填充到中空的接受者形象中成为主体,这一填充经由询唤完成,但实际上个体将其认作自己这一认识过程只是一种幻觉。


4. 伊林喜剧


真题解析:难度中等,电影学系和国传两个专业经常考喜剧类型题,之前曾考过卓别林、雅克·塔蒂、刘别谦、基顿等。同时,英国电影史近几年比较频繁地出现在北电电影学的考题中,比如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布赖顿学派,伊林喜剧要相对边缘一点,除此之外,英国电影史范畴还有遗产电影、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跨洋电影等知识点。


答案要点:

基本信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英国伊林制片厂生产的喜剧类型,代表作品有《呼喊》《勾引女人的人》《老妇杀手团》等。

风格特点:这些影片常常对社会问题进行无伤大雅的讽刺,嘲讽官僚阶级的虚伪,讥讽社会制度,抨击英国贵族阶级与人性社会的繁文缛节。同时,伊林喜剧敢于打破常规,以新的视角看待社会、观察生活,并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极端不协调来制造幽默效果。


5. 有机造型术


真题解析:难度偏高,这是一道戏剧学院的戏剧专业的考研真题,在电影学领域可以说相当冷门了,完全没有听说过也是正常的。


答题要点:

定义:前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训练演员的一种方法体系,又称为生物机能学,生物力学。

体系内容:包括对演员进行体操的、造型的、杂技的训练,目的是使演员能够自觉的、准确的、有目的的、自然的掌握自己的身体运动 ,主要着眼于训练演员的外部技巧,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演员的内部技巧上。


简答题


1. 简述霍华德·霍克斯的艺术成就


真题解析:难度中等,虽然霍克斯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绕不开的一个导演,擅长多种类型,在学习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黑帮片时都有他的身影,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多种类型领域游刃有余,在作者论时期被正名为类型作者。但是,国内对霍华德·霍克斯的学术研究并不常见,要总结出他的艺术成就并非十分容易。


答题要点:

基本信息:

美国电影导演,好莱坞黄金时代多产导演,涉猎多种电影类型,包括西部片、枪战片、悬疑惊悚片、音乐剧、战争电影、喜剧、动作冒险大片、科幻恐怖片等,代表作品《疤面人》《二十世纪快车》《育婴奇谭》等。

艺术成就:

(1)涉猎类型广泛,平等地对待所有类型,一定程度上定义了各种类型片的框架;

(2)在类型已有的语言规范基础上,进行艺术性的运用与发展;

(3)拓展了类型片的艺术可能性,是好莱坞电影人当中极少数具有个人风格的导演;


2. 中国三四十年代歌舞片的流变

真题解析:难度偏高。三四十年代正是好莱坞歌舞片盛行之时,因此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使得上海开始出现一批本土化之后的歌舞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歌唱片。这道题在我们的基础班当中有过提及,难点主要体现在它的问法上,“歌舞片”三个字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歌唱片就是那个时候的歌舞片形态,讲课的时候也有专门说过这点。


答题要点:

(1)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受好莱坞早期歌舞片的影响,取材上反映歌女伶人台前台后的生活,重点表现歌台舞场男男女女的爱情,并尽可能在其中穿插歌舞元素。从类型的意义上说,它们是歌唱片的雏形。)

(2)三十年代借鉴好莱坞歌舞片的成功经验,推出一系列本土化之后的歌唱片,如《渔光曲》《马路天使》《夜半歌声》等。

(3)四十年代进一步发展,围绕周璇、陈云裳、龚秋霞等“双栖”明星拍摄歌唱影片,确立了与好莱坞歌舞片、歌剧片、音乐片等有联系但又相互区别的电影类型。


3. 台湾新电影运动

真题解析:难度较低,考到完全不会意外还会很高兴的题目。

答题要点:

背景概述:1982至1986年间,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拍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不同的影片,形成了某种革新的气象,受到舆论肯定,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这次革新运动被称为台湾新电影。


运动标志:1982年8月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执导的剧情片《光阴的故事》在台湾全省联映,标志着台 湾新电影的开始.这部低成本影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评论界也颇受赞扬,《光阴的故事》的成功 使得电影公司对年轻导演信心大增,陆续启用新人导演。


代表人物及作品: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陈坤厚导演的《小毕的故事》,杨德昌导演的《海滩的一天》,三段式影片《儿子的大玩偶》,虞戡平导演的《搭错车》,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等。《搭错车》还在当年金马奖 中获11项提名,创下纪录。


艺术特征:

l 题材:个体对于成长的记忆

l 风格:散文化的情节结构


4. 本雅明的“震撼”理论以及和电影的关系

真题解析:难度偏高,从电影理论史的角度讲,本雅明的“震惊”理论可以说是吸引力电影和白话现代主义的理论源泉,所以绕开吸引力电影和白话现代主义的提问,直接提问震惊理论与电影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深入的考察了。从另外的角度讲,这道题也需要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这本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答题要点:

(1)“震撼”是指人在陷人外界事物或能量的刺激时,毫无思想准备的心理反应,本雅明主要用“震撼”(也就是震惊)理论分析了具有强烈体验色彩的现代都市生活场景,而频繁的刺激感受让人们对震惊体验见怪不怪,使人们变得麻木化、机器化。

(2)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转型导致了艺术发展的裂变,以一目了然、意义确定和传递经验为主导特征的古典艺术逐渐走向边缘,取而代之的是走向费解的现代艺术,以表达现代人普遍的震撼体验为主导特征,把震撼转化为一种美学形式。

(3)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它能够引导我们对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乏味环境” 加以探索,磨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已经钝化的感觉器官,重新认识我们已经熟视无睹的生存环境,从而深化我们对现实及其自身的认识。

(4)站在本雅明之肩,重新审视早期电影:吸引力电影的提出,电影从短小的、令人“震撼”的吸引力到以叙事为主导的转变。

(5)在技术变革的当下,震撼理论的活力何在。


论述题


  1.  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你对当下电影研究“媒介转向”的认识与评价。


真题解析:

难度偏高,这道题需要精确理解“媒介转向”的真正含义,不然很难答到点子上,所谓“媒介转向”是指宏大理论之后对于电影研究的重新思考,超越局限于作者与文本的经典电影理论视角、超越文化研究中电影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而是把电影作为“媒介”进行研究,一方面恢复电影的物质性基础,另一方面看到电影自身天然的混杂性、跨媒介性。


答题思路:

思路一:电影研究媒介转向的表现

(1)媒介考古

(2)后电影研究

(3)跨媒介研究

思路二:电影研究媒介转向的成因

(1)创作维度电影媒介的变化

(2)接受维度电影放映的变化

(3)理论维度电影研究的变化


2.  根据百年以来中国几次商业/娱乐片发展热潮,谈谈你的评价和看法。


真题解析:

难度中等,需要考生厘清中国电影发展史当中的几次商业浪潮,以此作为答题基础。

答题思路:

(1)二十年代的商业电影浪潮: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片的兴起

(2)八九十年代的娱乐片潮流:商业电影观念的复苏与电影娱乐功能的回归

(3)新世纪商业大片: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2023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史论真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