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压力到身心疾病有多远。
以前上心理课程时,一位老师曾指出:“住在神经内科的人,虽然是因为生理疾病住院,但也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很大帮助。”对于这番话,我当时没有太在意,后来朋友因病住进神经内科,在多次探望她并接触到一些病友后,我才意识到,老师的话绝不是凭空讲的,确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朋友和那几个病友的情况不尽相同,但不管年龄大小,从事什么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慢性压力:2床的老太太独居多年,明明病情已经好转可以出院,她却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想走,因为回家又变成了一个人,两个儿子都不愿意接她去家里;3床的老头与之相反,就是不愿意住院,还偷跑出去过一次,总说医院是为坑钱才让他住院;5床的女孩很年轻,是某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长期加班熬夜,后因经常头晕入院调理;至于我的朋友,她是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导致神经衰弱。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常识:很多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都是由压力引起的,而压力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压力到底是什么呢?它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 活在世上,必然要接受生活的变化和刺激(无论好坏),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与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产生压力。简单来说,压力就是个体在心理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同时也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格拉斯通曾经提出会给个体带来明显压力感受的9种类型的压力源: ·就任新职,就读新学校,搬迁新居 ·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 ·生病或身体不适 ·怀孕生子,初为人父人母 ·更换工作或失业 ·进入青春期 ·进入更年期 ·亲友死亡 ·步入老年 适度的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地提升自我,让生活变得更充实,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年的心理压力是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受过生活压力的人将来更容易适应环境;如果早年生活条件太好,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都会突显出不足。 事实上,压力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身心健康异常,真正伤人的是长期的、过度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猴子的双脚绑在铜条上,进行弱电击,但只要猴子拉下旁边的电源开关,就会停止电击。再后来,通电前会有红灯亮起,猴子对其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尚未通电前,看到红灯亮起,立刻就拉下开关。 随后,心理学家放了第二只猴子进来,把它和第一只猴子串联在铜条上。隔一段时间,就会亮起红灯、通电,每天持续6小时。第一只猴子高度集中注意力,一看到红灯就赶紧拉下开关;第二只猴子不知道红灯代表什么,每天正常生活。 20几天后,第一只猴子死掉了,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在实验之前,研究人员对它进行过体验,健康状况良好。可见,这个病是在近20天得的,致病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它每天精神紧张、担惊受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消化液与各种内分泌系统紊乱,因而得了溃疡。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会出现在猴子身上,当一个人长期处在压力之下,身体中的皮质醇就会分泌过量。皮质醇的主要功能是在外界压力突然出现的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人体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以适应特殊环境的变化。但,如果皮质醇持续分泌,交感神经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皮质醇的调解模式就会失常。 皮质醇调节失常,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皮质醇是把心理压力转化为神经症的生理中介,当这个中介出了问题以后,心理的问题就会通过生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遭到破坏、身体疲劳、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这也是为什么心理老师建议,神经内科的患者,适合接受心理咨询。 不仅如此,压力也会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如:对家庭的关心减少,没有耐心引导子女,不愿意出门活动;化悲愤为食欲,或是抽烟、喝闷酒,等等。所以,当意识到自己背负的心理压力过大时,千万不要小觑,也许就是一个不经意,心理压力就滑向了身心疾病,待到那时要遭受的就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