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对于青少年抑郁症,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甚至达到了24.6%。那么,青少年为何会得抑郁症?家长该如何预防孩子得抑郁症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就来一起去了解下。

青少年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生理因素
数据显示,同卵双胞胎如果有一人患了抑郁症,另外一个就有70%的患病风险。但是异卵的兄弟姐妹间只有15%的患病风险。孕妇如果在孕期容易焦虑,那么孩子一出生可能就会携带焦虑情绪,而且这种焦虑状态还会继续遗传下去。
家庭因素
由于青春期的倔强和偏执,青少年很少会将在学校中不愉快的事情与家长分享,他们希望有专属自己的小秘密。而如果父母此时过分干预青少年的生活,青少年就会产生抗拒或者是焦虑的心理。

社会因素
包括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人际交往情况、网络浏览的内容等。
心理因素
有些青少年的心理比较敏感,容易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偏离正常认知的现象,出现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想法等。
家长的“负罪教育”
此外,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家人时,容易感到自责。很多家长喜欢采用“负罪教育”,对孩子强调“都是为了你爸爸妈妈这么拼命加班”“都是为了你我们才不离婚”,孩子压力过大,觉得无法成为父母期待中的样子,长期陷入自责的情绪里,导致抑郁,甚至走向自杀。
如何区分青少年负面情绪和抑郁症
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指的是一种情绪低落的状态,包括悲伤、不快乐和易怒等。
抑郁症
抑郁症则是更为综合的症状,抑郁症的表现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还会有睡眠不好、对事物兴趣降低,过去的爱好现在不想再做等状态。

有些人在生理上也有一些反应,比如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更重要的是,患者在人际交往上会感到孤独,他们在社交环境中会默不作声,并且频繁陷入自责的状态中,这都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危害?
因为患者的情绪不高,内在的动机就会不足,便造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因为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也更容易陷入较为恶劣的人际关系中。
患者往往伴随焦虑的状态,整天都被紧张和难过的情绪所笼罩,从而影响到睡眠和食欲,乃至多项生理指标,最终影响身体的健康。
抑郁症会导致患者的决策力下降,而青少年又处在一个行为比较冲动的时期,因此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会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也是青少年抑郁症自杀率比较高的原因。

青少年抑郁症需及时识别
在抑郁症的发展初期,如果家长足够细心,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只要孩子连续两周都表现出情绪低落并且伴有焦虑状态,或者因情绪导致孩子的睡眠出现了问题,就要马上就医。
遗憾的是,在现实环境中,家长往往比较粗心,看到孩子状态不好就认为是青春期的叛逆,甚至是觉得孩子只是厌学。
很多青少年患者就是因为家长的疏忽而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等到拖成了重度抑郁症才去就医。
此外,个别家长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不到位,在治疗期间擅自给患者停药、中断治疗等,由此影响了治疗效果,埋下了后期抑郁症复发的隐患。
现在成年人抑郁症的患病比例看似较高,但其实患病率高的不是成年人而是青少年,这些患者在青少年时期患上的抑郁症并没有彻底痊愈,以至最终拖到了成年。
家长该如何帮助抑郁症孩子?
学会尊重理解孩子
孩子患抑郁症往往跟家长与他的沟通不当有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过度干预孩子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
丰富孩子精神生活
其次,患抑郁症的孩子容易钻牛角尖,家长要学会丰富他的精神生活,帮助他打开视野、打开心胸。
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
最后,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孩子运动不足,负面情绪就很难排出去。再加上不晒太阳,维生素D就会缺失。因此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