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学习心得

道德经讲解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首先,我们来翻译翻译前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那是因为有不美的事物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事物存在。在这句话当中,有两组对立的概念,分别是美和不美,还有善和不善。在每一组概念当中,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那么另一个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小村庄当中,从来没去过城市,他们最后也都安安稳稳的过完一生。但是很多人从小村庄出来了,看到了城市。对比之下,小村庄就显得破旧和寒酸了。所以很多人宁可选择在繁华的大城市里卑微的生活,也不想回到小村庄悠闲度日,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和大城市比,小村庄是不美的,大城市是美的。而很多人,本身就出生在城市,可能从小生活比较富足,没有经历过困苦,所以这些人大多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些厌倦。而他们之所以认知不到城市的美,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小村庄的不美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这就引出了第二句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中,又引入了六组对立的概念,分别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与上一句相照应,这六组概念同样也是相互依存,无法单独存在的。这几组概念里面,有无沿用了第一章当中的定义,再复习一下:有是指我们可以描述的、感知到的、有形体表征之事物,而无是指我们无法描述的、感知不到的、没有形体表征之事物。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这四个都比较直白,我们不做赘述。剩下一个音声,可能比较不好理解。我们通常都讲声音,但其实声和音表述的并不是一个意思。用音来组词,我们可以有:音调、音高、音律。这些描述都是基于声音本身的频率高低属性的。例如,我们说:“你、好”。这两个字读出来是两个不同的读音,一个是ni你,一个是hao好。因为这两个字音不同,所以我么能将够他们区分开。还有:do re mi fa so la ti,这些音符的音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能够区分开哪个音是do,哪个音是re。那么什么是声呢?简单讲就是声波,它是音的载体。所以我们都说物体震动发声,而没有人说震动发音。所以音声相和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没法发出声音,没有了声波的载体,音高这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了,毕竟连声音都发不出来,我们又如何说我们发的音是do还是re呢。而如果我们没有了音的概念,我们所有人都只能说“啊”,而且都是一个音调,那么就算我们发出了声音,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无论我们怎么说,对方都只能听见“啊啊啊”,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说的是什么。所以声和音,两者缺一不可。
在前两句话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的对立概念。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这些对立的概念,都是基于不同事物的对比而来的。我们无法脱离一个场景,比如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直接说:我就是站在前面。因为有可能我确实站在了小王的前面,所以我对小王而言是在前面的;但是同时,我也站在了小陈的后面,那么我对小陈而言就是在后面的。所以我们想要描述一个东西是难、是易,是美、是丑,是高、是低,都需要有一个参照物,需要去进行对比。第二点是,这些相对立的概念,都是从我们的感受、认知延展出来的,而不是一个东西生而就有的属性。举个例子,假设小花和小丽两个女生参加选美比赛。有的人认为小花比小丽美,但是还有的人就觉得小丽比小花美。同样都是两个人进行对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因为不同人的认知不同,所以衡量标准也就不同。因此,我们无法说,小花生来就美。我们只能说,小王觉得小花美,小陈觉得小花不美。
我们在这里总结反思一下,前两句当中列出的这些相对概念,是那永恒不变的大道么?当然不是,因为明显同一个事物可以出现像美和不美两种截然相反的属性。这也正应了之前我们学过的:“道可道,非常道” 啊!毕竟长短前后这些名词都是由我们人来定义的。
好,我们继续往下看。这里关键的要来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说,圣人啊,做事讲究“无为”,教化讲究“不言”。那么究竟什么是“无为”,什么是“不言”呢?可能有的人会说,这很简单啊,“无为”就是啥也不干,“不言”就是啥也不说呗!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只是不做事,不说话就能到圣人境界了,那么所有人干脆都躺在家里就完事儿了,何苦每日奔波劳累呢?苏辙在《老子解》当中,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他说:“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夫是以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足以知之?” 那么什么是“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 呢?“当事而为” 就是遇到事情,我们不能说我该做事情但是却什么都不做。该采取行动,我们还是要行动的。但是“无为之之心”。我们同样不能急功近利的、强迫一个事情去发生。举个例子,诸葛亮聪明么?聪明。穷尽一生就是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三国。但是因为年事已高,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理想,几次北伐中原,皆以失败告终。反而是司马懿,早就明白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在家韬光养晦,最终司马家族也找准时机,取代曹家,做了这天下的主人。这就是“无为之之心”的道理,不要只是因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就强行逆道而行,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同样的,“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 讲的是,该是我们教化他人的时候,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能说,就是干瞪眼看着,而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强迫着宣扬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看法。举个例子,自己孩子不爱运动,越来越胖。有的父母就说,你必须得运动,不运动不行!但孩子心里很可能不以为然,依旧是老样子,不运动,甚至越来越反感父母这样的逼迫的言辞。但是还有的父母就说,你这其他方面都挺好,但是这越来越胖,你心爱的小姑娘不喜欢你怎么办。这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并没有说应该如何做。但是孩子自己心里明白,父母说的情况确实是很可能发生的,不免开始焦急起来,于是很自律的开始运动。对比一下两种家长,前者直接说,孩子应该怎么做,听我的就对了。而后者只是陈述了当下的情况,孩子自己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采取了行动。这就是“无言之之意”。王弼在《道德经注》中,对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注解也表明了同样的观点:“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对于做事而言,事情自然而然的发生演变已经足够,我们如果不顾大势,一意孤行,妄加干预,最后只能落得失败的下场。对于教化而言,所有人都是自己就具备着智慧,让这份智慧自己运作、生效就足够了。我们如果强行施加我们的观点,这就是十分虚妄的。
回到苏辙的讲解,我们刚才讲了“当事而为,无为之之心;当教而言,无言之之意。” 他之后又进一步展开了“无为”和“无言”。他说:“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这里可能就开始令人费解了。既然都说了,长短、先后、美丑、善不善,这些都是相对的、两两一组的概念。在某一个场景下,对于同样的事物,采用同样的标准来判断,它肯定要么是美、要么是丑,怎么可能既不美、也不丑呢?这里我们就要联系到本章前两句话的思考了。万事万物本身是不具备美或者丑这样的性质的。只有我们人去感知他们了,这些事物才对于我们有了美或者丑的概念。就像一个榴莲摆在桌子上,它哪里来的美丑呢?只有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才会说:“我觉得它丑。”所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既不美,也不丑呢?自然是在没有人去感知,评价的时候了!所以,“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这句话在强调的就是,不要把我们个人的主观认知和想法强行的施加在万事万物之上。这就是《道德经》当中中庸的思想。
回到《道德经》经文,刚才我们分析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第三句话:“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我们结合情景来看这句话。假设我们是种地的农民,我们春天耕种,平时浇水施肥,最后秋天收获了很多的粮食。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让种子发芽生长的么?并不是,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下,自然就能发芽生长,我们只是恰好营造了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罢了。所以,种子发芽生长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引导,而是自然而然的。第二个问题,在我们承包的田地里,生长的作物都是明确写了我们的名字,说它就是属于我们的么?并没有。可能麻雀过来吃一些,风也刮走一些,雨水打落一些。就算在人类社会的文明秩序中,我们确实可以贩卖这些作物和果实,但是这是人们自己定下的规矩。在大自然当中,我们并不拥有这些作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也有自己的归宿。第三个问题,这些作物逐渐长大,这都是靠着我们的能力么?并不是。可能我们施了肥料,浇了水,搭了大棚,但这些只是让种子在一个更加合适的环境当中,按照自然的规律成长。作物之所以越长越大,是依靠着自然规律,依靠着道,而不是我们的努力。如果是因为我们的努力,那为什么我们埋一块钱在土里,之后照样浇水、施肥,但最后不能长出100块钱呢?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作物长成了,大丰收,我们收获了很多的粮食,这都是我们的功劳么?并不是。真正种地的人,都会感谢老天爷,感谢一年的风调雨顺,而不是炫耀自己是多么的厉害。刚刚这四个问题,就分别对应着“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四点。而这四点,也就是“不辞,不有,不恃,弗居”,也正是有道之人的一些行为准则。我们也可以常常拿来对照自己,进行反思。
好,圣人“功成而弗居”,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之后呢?这一章最后说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说啊,正是因为圣人都不把功绩归到自己身上,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这句话在我个人的理解当中,有两方面的思考。其中普遍为大众接受的解读是,圣人不居功,那么既然他根本就不拥有任何功劳,那么就自然不会失去,因为根本就没什么可失去的。这里强调的是圣人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因此也就没有了烦恼与忧愁。我的另一种思考是,人很多时候把自己的作用和存在看的太重,认为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缺了自己事情就办不成。所以他们把事物顺应他们期盼的成果当作是自己的功劳。但是要知道,除了我们无法直接认知到的永恒不变的大道,我们所能够认知到的事物都无法永恒不变。所以这些把功劳归到自己头上的人,明明知道事物最终有其寿命,只能够在按照道去运行,而不是永远按照他们自己所期盼的那样运行,但是却那么的害怕失去这些功劳。所以他们就会采取很多的行动,来试图逆道而行,强行让事物保持在这些人自己所期望的状态。这就恰恰违反了“处无为之事”的道理,他们自然也不是圣人,不是有道之人,而迎接他们的只能是失败,也就是失去所谓的功劳,甚至到了更与他们希望相反的地步。所以圣人不居功,自然也就不会为了留住所谓的功绩而逆道而行,也就不会偏离道的方向,使自己到了一个糟糕的地步。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