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实现"吃瓜自由", 得感谢这位袁隆平的同级校友


“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她就是吴明珠院士。1930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教育世家。抗战时期,她随家人迁居重庆,读完小学、中学。1953年,她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同级校友。大学受到的教育,为青年时期的吴明珠指明了人生方向。从没摸过锄头的吴明珠第一堂实习课就是装锄头把子和挖地,凭着要强劲头,硬是在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地里深挖出一条沟。第二堂实习课上,老师要求每人做一个小温床,填马粪发热。挑大粪、播番茄种,做好田间管理……繁重的农活,吴明珠踏踏实实自己干。大学最后一学期,同学们收到在新疆工作的园艺系学哥学姐来信,他们表示新疆很缺乏园艺人才,希望大家踊跃到新疆工作。“瓜果之乡”新疆在吴明珠心里生了根。

毕业后,先是服从分配,到西南农林局,之后作为培养对象,被选送到当时的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地点从武汉换到北京,平台越来越高,但吴明珠想的还是到边疆去,到广阔基层去。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吴明珠认准时机,提出希望到新疆工作的申请,得到组织批准。当年冬天,吴明珠坐着大卡车,走了半个月,终于抵达乌鲁木齐。但是,乌鲁木齐没有想象中无边无际的瓜田。吴明珠多方考察,认定吐哈盆地是培育瓜种的好地方。1956年8月,她又向组织打报告,申请调到距乌鲁木齐近300公里的鄯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从此,她迈开了培育瓜种的第一步,并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50多年。

新疆的西瓜、甜瓜香甜可口,名不虚传。但吴明珠却发现,当地主要依靠传统种植技术,产量、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火焰山下,夏日高温难熬,土地滚烫得能烤熟鸡蛋,当地人戏称:毛驴都不愿出门。为了搜集种质资源,吴明珠和同事花了3年时间,走遍当地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调查,最后收集了100多份资料,整理成44个品种,成为后来育种的基本材料。白天下瓜地,晚上要点灯研读资料。但高温天气让蜡烛直不起腰,吴明珠用脸盆从坎儿井打来水,先将蜡烛底部粘在瓷碗碗底上,再把碗扣在盆里,让清凉的水淹没半截蜡烛,起到降温效果,蜡烛就站起来了。
业内专家说,要培育一个优良品种,可能需要8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育种专家一生可能只育成一个,能育成两个已经很了不起。吴明珠在育种领域取得的成就成了“特例”。据统计,由吴明珠主持选育、并经过省级审定的有29个品种,其中,西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10个,甜瓜品种19个。今年,中国西甜瓜育种事业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92岁了。2010年,因患阿尔茨海默病,吴明珠离开耕耘一生的育瓜事业,从此淡出公众视野。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是她让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