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人民空军的生日
今天是2021年11月11日星期四,农历十月初七。在1949年的今天,中国的空军正式宣告成立。同志们,空军成立72周年纪念日节日快乐!
五年陆军,十年空军,空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真实体现,是只属于工业化强国的特权。一支军队想要强大,各军种一个都不能落下。在现代战争中,空军是“发现即摧毁”的重要一环,信息化、智能化的战场不能没有空军。相比于鹰酱,我们由于长期以来身为落后农业国的国情,以及战乱的摧残,航空事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但这并不阻碍先辈们以饱满的热情去建设一支强大空军的决心。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立即做出了建立人民空军的决定。1949年1月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党内指示中提出:“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O年,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东北老航校经过近3年的努力,已经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空、地勤人员和其他航空技术人才,在已经解放的广大地区内接管了不少机场,缴获了一批飞机和航空器材,接收了一批航空技术人员,初步具备了建立人民空军的主、客观条件。
空军的成立
在我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加持下,我们空军的领导机关和相关后勤机构都迅速地建立起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于11月11日成立,中央军委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另外,7月12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空军委员会,至此,空军领导机关的组建工作初步完成。

与此同时,为了培养飞行人员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满足空军的需要,一批航空学校组建起来。1949年8月24日,刘亚楼在莫斯科与苏联政府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空学校,其中2所轰炸航空学校、4所歼击航空学校。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创办6所航空学校的方案。

10月30日和11月1日经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批准确定:第1航空学校在哈尔滨、第2航空学校在长春、第3航空学校在锦州、第4航空学校在沈阳、第5航空学校在济南、第6航空学校在北京筹建。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原东北老航校留下的人员和设备的作用,中央军委11月18日批准在牡丹江组建第7航空学校。
我们筚路蓝缕,在这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建立空军可不是一件易事。飞机缺少,没有配套设施,燃油供应严重依赖购买,甚至没有合格的营房和机场。但前辈们没有退缩,没有营房就自己动手建设,甚至为了接待苏联专家,把省政府办公室的沙发搬给航空学校。在当地党、政、军和人民群众的大力协助下,各个航空学校都迅速完成了筹建工作,进入紧张的训练之中。仅在1950年5~6月,第一批速成班就毕业了87名飞行学员、20名空中领航学员、40名空中射击与通信学员和527名地勤学员,组成了空军的首批航空兵部队的骨干。
随着航空兵部队师、团领导机构的建立,各航空学校空、地勤人员陆续毕业分配到部队,飞机等装备有了来源,空军分期分批地迅速组建起大批航空兵部队,并在苏联来华空军部队和顾问的帮助下,很快掌握了飞行技术。
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空军边打边建,分7批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装备包括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等各型飞机3000多架,建立了一支飞机数量占世界第三位的空中力量。中国人民空军的这种建设速度,在世界航空发展史上是少有的。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曾在1951年11月21日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新生的人民空军很快就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战斗了。在解放西藏期间,因为糟糕的交通条件,前线部队物资供给非常紧张,甚至于“西南军区于3月29日致电中央军委,报告攻占康定的部队即日断炊,请求空军派飞机空投支援。”在此情形之下,我们的空军迅速地组织了一支以C-46运输机为主要力量的空运队,在英雄的空军飞行员开辟出空中入藏航线之后,大量为地面部队空投补给。从1950年4月至1952年11月,空军支援地面部队进藏试航空投共开辟了25条航线,出动飞机1282架次,空投各类物资2326吨。这么大规模的空投行动,在中国航空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不仅解决了进藏部队的后勤物资供应,同时为通航拉萨、发展西藏的航空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解放西藏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但如此,在剿匪作战之中空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土匪遍地,不乏持有大量重武器的悍匪。而且还有少数国民党顽固分子纠集当地流散的土匪、特务、流亡地主,负隅顽抗,形势严峻,剿匪刻不容缓。比较重要的战斗,比如剿灭傅秉勋土匪集团。1950年西南大部分地区解放后,以国民党军统特务傅秉勋为头目的土匪集团3000余人逃窜到四川西北黑水地区,川西军区陆军部队配合空军进行清剿作战。空军第8师派出图-2型轰炸机6架,空军第9师派出拉-9型歼击机5架,空军第13师则派出运输机,共同担负支援陆军部队的作战任务。在一个月的战斗中,空军出动轰炸机9架次、歼击机8架次、运输机237架次,但因为山林地形,以及土匪已成乌合之众,一击即溃,轰炸效果并不是太好。但运输机空投支援的效果是显著的,为陆军部队提供后勤补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个重要战役就是剿灭马良、马元祥股匪的战斗。空军部队在这次战斗行动中的主要任务是空投宣传品,对土匪开展政治攻势;空投物资,对地面进剿部队进行后勤支援。在陆军的引导与精准的天气预报之下,各种物资的空投命中率达到了99.5%的好成绩,同时保证了空军飞行的安全,顺利完成了空投支援的任务。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空军在完成训练后担负起了要地防空的重要任务。1949年底,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后,凭借其空中优势,不断派遣军用飞机对闽浙粤沿海地区进行轰炸破坏。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仅台湾当局空军的飞机对闽浙粤沿海地区的窜扰活动频繁,而且美国军用飞机也不断侵犯中国的领空,新中国的城市要地防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民空军部队于1950年10月至1951年11月,先后接替苏联空军担负了各要地的防空作战任务,但是如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通过对各军种的整合、战备训练的加强以及指挥的统一,年轻的人民空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951年至1953年的3年中,美国飞机侵犯中国领空7729批共32126架次;台湾当局空军飞机窜犯内地772批共983架次。中国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在防空作战中共战斗起飞539批共3149架次,击落、击伤美国和台湾当局空军飞机11架,取得了防空作战的经验。在这个人民空军新生的特殊时期、建设的关键阶段,空军广大指战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空军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与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爆发得很突然,新生的空军相对于美军力量较弱,飞行员技术水平低,没有空战经验。在这种形势下,人民空军改组出的志愿军空军不能等到练好了再打,只能是边打、边建、边练。在此种情形之下,我党明确提出了在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和以保障地面部队的战斗活动、满足地面部队需要为前提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的作战方针。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没有前线机场,只能使用鸭绿江沿线中国境内的基地。为了能够进驻朝鲜,我党与朝鲜人民奋力修建新机场,抢修旧机场。很可惜的是,因为没有强大的防空力量,美机数次到我们头顶来为非作歹。据统计,在机场修建过程中,敌机共轰炸119次,投弹13761颗,我方伤亡1334人。由于美机对这些机场频繁轰炸,志愿军空军难以进驻朝鲜境内机场。1951年秋,志愿军空军最终放弃了进驻朝鲜的打算。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爱的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抗美援朝总会为了表示抗美援朝的决心,于1951年6月1日发起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踊跃捐献。至1952年5月底,共捐献人民币5.565万亿元(旧币),当时可以购买3710架战斗机,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作战。美帝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国家再也不是之前那个随便凌辱的样子了,它将面对的是亿万群众的众志成城。

在与美军历时10个月的绞杀战作斗争并将其击败之后,志愿军空军面对的是更加阴险的“战术偷家”,即防御美军对重点区域的突发性袭击——比如机场,发电厂与部队集结地等。但我们的志愿军空军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摸索出了战法,成功地组织了一线、二线部队协同配合,反击美空军大机群进袭。大机群没有战果,小机群还被分散出击的志愿军空军吃掉了,美国人气得直跳脚,但也没办法。
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获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对于中国人解放军空军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美军的运输机和直升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美国——日本——朝鲜的空中航线上经常有500架左右的运输机进行空运。美军的大部分补给品都是通过空中运输提供的,增援的兵力也从空中运送,特别是战争初期的战术空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战略的大规模空运中,除使用军用运输机外,还使用了70架民用航空公司的飞机,有效地进行远距离人员和物资的投送。这直接推动了我们对航空运输的认识程度与发展投入。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民航事业也从这时起步。最初的民用航空局是受空军司令部管理的。1949年11月2日,民用航空局成立,12月9日,中央军委任命钟赤兵为军委民航局局长、唐凯为副局长。钟赤兵可不是常人,身为一个在苏联留过学的老红军战士,军方东北地区的一个大佬,他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1950年1月20日,经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批准,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改称为军委民用航空局。架子建起来了,让她有血有肉地运转起来就需要人员以及大量的设备了。为了培训业务技术人员,1950年9月以后,民航局先后成立了4所民用航空学校;1951年上半年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数个设施修理厂。但要提到重大发展,就离不开“两航”起义了。
“两航”起义
“两航”是指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成立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建国之前,“两航”是亚洲首屈一指的航空公司,所拥有的飞机、设备、器材以及各种技术业务人员等,更是都在远东首屈一指,这是近代中国民航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可贵的技术和物质力量。

1949年上半年,由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相继解放,“两航”的通航城市日益减少,运输业务也相应萎缩,“两航”本来打算苟安一时,迁到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的香港,但受到了港英政府当局的无理打压和英资航空运输企业的排挤,陷于困境。更重要的是,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军事力量的损失,国民党政府已把中航和央航作为重要空中交通工具,并竭力逼迫他们担负军事运输与撤逃到西南各省和台湾等地的任务。因此,“两航”的向背,对战争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策动“两航”起义刻不容缓!
1949年6月,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对“两航”个别飞行员进行驾机起义策反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根据上海解放后接管民航人员及资财的具体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和军管会,也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建议,进行争取“两航”的工作,并推荐吕明、查镇湖(又名查夷平)去香港策动“两航”起义。吕明原是国民党空军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他在美国受飞行训练时就认识刘敬宜,并在“两航”人员中有一批朋友。查镇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是中共党员,1946年在南京与中共代表团有联系,当时他任央航副总经理,与央航中、上层关系较多。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建议。
1949年8月底,吕明和查镇湖到达香港后,在中共港澳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在香港中共地下党的配合下,迅速沟通了各方面的联系。在会见了多名两航关键位置的我党人士后,分配了任务,达到了认真贯彻了组织全盘起义的方针、步骤的目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两航”起义的进程。10月14日广州解放,“两航”起义条件日趋成熟。经过2个多月的策动,他们做好了周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并在内地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于11月9日组织了“两航”的12架飞机北飞起义。
11月9日,刘、陈总经理代表“两航”全体员工联名致电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和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宣布自即日起停止通航国民党管区,与国民党政权断绝关系,归附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于12日致电刘、陈总经理和“两航”全体员工表示欢迎和慰问。“两航”起义,引发了连锁反应,一系列国民党政权在港九和海外的机构和企业相继起义,给国民党当局在政治和军事运输上以重大打击,切断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在西南各省负隅顽抗的空中交通线,直接配合了解放战争,加速了大西南的解放。

“两航”宣布起义,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千方百计进行各种破坏活动。1950年4月2日凌晨,在香港军警负责看守的启德机场07号跑道以北的停机坪禁区内,中航的7架飞机被潜入该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用定时炸弹炸坏,其中2架损伤较为严重。但在“两航”留在香港的全体员工的全力看护之下,几乎所有的物资和材料都被转运到内地,大批内迁的器材设备为新中国民航开航和建设飞机维修基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两航”起义员工为新中国民航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复员,规模基本恢复,这些人在参加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两航”起义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力量,特别是对“两航”中、下层员工的组织发动,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是起义的中坚力量,而广大基层员工则是起义的群众基础,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自己从事多年的航空事业。“两航”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也是集体创立的一个光荣业绩。

组建中苏民航公司

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中苏民航公司是根据该协定成立的,按产权合股的原则组成,股本定额为4200万卢布,中苏双方各占50%,经营期限为10年。老大哥给我们的是苏制里-2型运输机,还在1950年成立初期,我们的人员不到位,技术力量不足的时候支援了一批技术人员。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协议把合营的中苏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全部移交中国。同年12月30日,中苏民航公司在北京举行交接大会,宣布中苏民航公司的业务于1954年12月31日终止,全部移交中国民航经营管理。
中苏民航公司的成立,不但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还为新中国民航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配备了比较完善的技术装备,培训了一批技术干部和业务人员。
“八一”开航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困难较多,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民航事业的条件。因此,民航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采取“小飞”的原则和稳步前进的经营方针,以便为后来的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八一”开航之前,民航主要执行一些临时性的飞行任务,在逐步完成各项准备之后才准备开辟国内航线。为做好开航的物质准备,全国各地民航机构都先后开展了航空器材的大清点。为做好开航准备,还在“两航”起义员工中掀起了捐献工具热潮。1950年8月1日,新中国民航开辟了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和天津-北京-汉口一重庆两条航线。这是军委民航局成立后新中国民航国内航线的正式开航,一般称为“八一”开航。“八一”开航后,为尽快改变西南各省交通闭塞状况,先后又开辟了从重庆至成都、贵阳、昆明、汉口、西昌等地的航线。1951年,民航全年共计飞行13013小时,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49万吨千米,运送旅客2.39万人,载运货物和邮件1670吨。到1951年底,国内航线的通航里程达4365千米。

“八一”开航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重要一页,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当时航线不多,但新中国复航之快引起国内外瞩目。这标志着新中国民航事业已奠定了初步基础,正在成长壮大。
民航初期的各项建设
筚路蓝缕,在空军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年轻的民航也在步履蹒跚地前进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设了一座又一座民航航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建造和接收多个修理工厂,保证了正常飞行和飞行安全。
在整编了各地的民航管理分局之后,又进行了政企分开,中国人民航空公司正式成立。虽然很快因为暴露出各种问题而撤销,民航局又恢复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但这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是新中国民航成立后实行政企分开,走企业化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总之,新中国民航在初创时期,各个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以后进入有计划地发展中国民航事业的新时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御风而行的列子,到火箭飞天的万户;从飞向火星的天问,到筑梦空天的天和空间站——飞上蓝天,遨游太空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夙愿,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牵挂的浪漫。在这里,我们借双十一空军建军节之际,祝中国人民空军生日快乐,也祝每一位航空航天文化的爱好者在未来的旅途中都能展翅翱翔,飞到想去的地方。
时间有限,关于中国民航的发展,我们先介绍到这里。本专栏主要内容来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国航空史》,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来读一读,感受前辈们白手起家的决心与勇气,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当今国家的建设之中。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