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95 弗洛姆 爱的艺术|“爱情是能力问题”

成长于后现代的青年一代变化、不确定,由此处在契约精神绑定的亲密关系之中的恋人而言,要么在某天会感受到亲密关系对个人自由产生了压抑,担心个体会在其中失去主体性,感到被束缚,因为生而为人,只有我才能懂我,他人无法共情,他人的陪伴与相处交流依旧会带来隔阂,无法打破真正的“心之壁”;
要么选择依旧信任契约承诺,对方不理解也没关系,有陪伴就好,但仍会遇到问题。
•随后后现代有福柯、罗素、萨特、波伏娃背书的“开放式关系”成为大家反思的新思路。但开放式仍保有理性契约精神,淡化了人性之弱,接受着不确定和他者感受短暂又真实的同频与共情的经历。强契约中会遇到的问题(人性之弱)与“心之壁”、流变的人格依旧无法解决。
本质也是基于亲密关系的契约关系,前者看清了点时代和人性而后者不关心时代和人性。
但是重点在于:两人想着怎么完善沟通技巧与寻找这种达成契约精神关系上的爱情,真的是关于爱情的正确思考或者实践之路吗?
·弗洛姆《爱的艺术》:人意识到自己身不由己、死的必然……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自己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时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独的存在成为了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监禁中走出来 同某个他或者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因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身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除了道出了人类精神事实的存在主义观点以外,还开始将爱放在了人文关怀的实践角度。
·我们怎样的爱才能更好的实际的面对实践、面对他人呢?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本性的基本要求,而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即好的爱情理论应该是真正人本主义的,无关理性的契约或者合作共赢。
首先肯定的人内心都强烈的追求人与人的结合,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形式结合都可称之为爱情——众所周知,有些结合将对方变成了附庸,把自己变成了保护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于是对方失去了独立性与完整性。而真正人本主义的爱,即最基本的爱情的前提乃是在保留自己的完整性与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的结合
在往上,“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就我们喜欢谈论的亲密关系中,要对对方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给予等等大家都知道的美德,这些美德也都应该给予一个人本主义的方向,而不是处于你自恋定一下的方向,而是要对对方生命,对对方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而不是瞎猜式的关心。
所以重点便是也是弗洛姆强调的,爱情首先是一种觉察能力——是一种人能客观的觉察到对方本质和核心的能力,你能尽你所能共情,知道对方是怎样的生命个体和精神内核。共情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对方在流动变化之中所面临的抉择和迷茫、知道他的爱与信念、认知是怎样经受流动变化的。如果我们想获得这种客观性。想真正积极关心对方的生命。在弗洛姆看来,我们需要先克服自恋。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不是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自恋是觉察对方客观性的最大障碍 尤其是如今这个男权理性脑发达的时代。
不要将对方的现实遭遇、思想遭遇上的苦乐、将对方的热爱与思考看得一文不值、无关于己,不要疲于对对方应付式的关心,而是主动踏入,主动去内化他的人格特征,去体会面对相同现实环境下的情绪感受。
但是,如此共情与内化的目的也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去一根筋的去捧他或者去痴迷对方。如福科生存美学,内化了那么多人格的目的也是为了能继续持续保有我的创造性的特殊又存在自由。弗洛姆也说,爱之能力虽是能做到觉察对方精神内核的共情力,但也不是为了达到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自私让我去强行改变我自己的信念和来之不易的属于我的“生命之魅”。我去爱人去共情,体会到了对方的真正生命与所爱之物,也意味着我仍然爱我自己。
弗洛姆写道: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所以爱情不是什么浪漫美好愿望结合契约关系等等的代名词,我们对爱情的实践也不是去整天期待或者每天苦苦找寻实践,重点也不是什么理性的去努力完善好亲密关系两人之间的沟通话术或者契约的签订精神。
爱情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的能力。别人在谈论爱情,可能在谈什么主义 、谈谈什么美德,而弗洛姆在谈的仅仅是能力而已,能真正基于人本主义的,基于生命与存在的去体会共情与对方对他的生命以及所爱之物生长的真正意义上积极关心的能力,同时也不会放弃对我和世界之爱的生命之魅的积极关心。
同时,弗洛姆说:爱情这个能力还要建立在合理的信仰之上,这个合理的信仰在弗洛姆那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就我每个人爱的能力,需要基于自己真实体验所形成的信念感之上。
想最大化的共情去内化到对方的精神和生命本质也不是容易的,每个人的自我与切身经历都如此的层次不同,没真正体会过对方的切身经历,也自然不会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绪与随后带来的信念感。
·这种信念感是什么,就好比是一滴水的方向,这滴水是个体的切身经历后所形成的存在状态,水滴的形态,也就是我们人格变化的状态;同时水滴下落的方向 这种忽左忽右的轨迹,这也是我们的信念感来把握的,是信念给了这滴水生存的方向感,所以对对方水滴和方向的真实体物构成了爱情能力的两个评价维度。
即在弗洛姆看来,消解亲密关系的嫉妒、人格上的变化流动、认知隔阂上的心之壁等等很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落实到个人的能力上来。
·在这个世界上,自古至今也没有准确的适合每个人的爱情标准,答案只不过是每个人的爱情能力都不尽相同罢了,即我们发现事后当中那些痛苦的亲密关系,也不是没有什么应付现实的能力,而是双方不是一个爱情能力的匹配罢了。
一如弗洛姆书中强调的: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