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了你,念念不忘",看似"爱情故事"背后的耸人听闻的秘密

开篇
前一段时间无意间阅读了"小伙想找去年在杭州1314路上偶遇的姑娘"这个新闻,看到很多网友对其做了负面评论,不禁好奇便进行仔细阅读。
不料随着深入解读,竟然发现这个看似浪漫的爱情故事背后,竟然让人倍感阴森恐怖,背后挂起了阵阵凉风,宛如一个《聊斋异志》的鬼故事。
首先需要把这则新闻中的时间、空间梳理一番,笔者按照时间顺序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作出认识模型图像:

其中黄色为直接认识,灰色为间接认识,紫色为综合认识,绿色本质规律;
菱形上方是判断的量,左边为判断的质,右边为判断的关系,下方为判断的模态
由于本案例特殊,认识模型为倒金字塔形从上到下的流程,若正常情况则为金字塔形
A阶段——事发半年前:过程形式

卢先生从事金融行业,去年(2020年)11月11日一个人来到杭州。下午2点40分左右,乘坐WE1314路公交车(南宋皇城遗址→白堤方向)。【A1事情开端】
(提测为起点站地铁5号线上车)两三站之后上来“三”位女孩子,“好像在哪里见过她?”,其中一位让卢先生动了心。【A2关系形式】
扫见小姐姐微信群弹出人文艺术学院的信息,卢先生觉得小姐姐可能是中国美院的学生。除此之外还留意她们之间的对话,卢先生就这么"了两三站,直到少年宫下车。【A3存在形式】
B阶段——事发半年之中:量变形式

2020年11月11日-2021年5月16日之间,卢先生前段时间(在宁波)刚好又见到这样长相的女生【B1量变积累】
“好像在哪里见过她?!”卢先生对小姐姐"一直"念念不忘【B2量变结果】
卢先生手绘了小姐姐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素描画像,并开始寻找【B3思维形式变化】
C阶段——事发半年之后:质变形式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立即删除
(2021年)5月17日,他来拜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帮忙找找(小姐姐)【C1行为形态变化】
“她闺蜜(身材跟小姐姐差不多,一位戴墨镜,穿黑色长袖(穿白色板鞋),另一位背着包包,穿橙色裙子(穿豆沙色五星帆布鞋)。”“(小姐姐)好像是穿着比较浅白的上衣,穿的是裤子,不是裙子。”“自己当天背着旅行包,穿着黑衬衣”【C2关系形态变化】
“我和她有对视,应该是对我有好感的。”【C3心理状态质变】


A1事情开端
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卢先生的描述推测的信息,也就是半年前整个事情的开端。关于卢先生本人的信息不多,只能得知其从事收益较高压力较大的金融业,是否单身,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方面的信息是缺失的。然而是什么促使他要双十一的节日独自一人来到异地,而不是选择跟朋友或异性约会呢?可能不止是他描述那样简单,任何的旅途和冒险都是有前戏的。
A2关系形态
“好像在哪里见过她?”这里是重点,意思是卢先生遇到了心仪的姐姐,心动原因是“似曾相识”即自身对憧憬的理想异性的原型。由此两人之间产生一种单向的关系形态,小姐姐就成为卢先生这段旅途重点"关注"对象。
A3存在形式
卢先生提供了关于小姐姐的细节即微信群信息、对话信息和下车的信息,而这些基本上都属于卢先生所见所闻的真实信息。
A阶段过程形式综述
A阶段的卢先生遇到感兴趣的异性进行热切关注属于个人性格和爱好,且行为并未出格,所以判定半年前的卢先生行为和精神属于正常。这一阶段象征着卢先生的精神异化的开端起点。


B1量变积累
这一阶段差不多半年时间,应该有事情发生在卢先生身上,对他产生了某种影响,但这些影响是不可见的,我们只能通过结果来反推。文中他提到了"刚好又见到这样长相的女生"!也就是说抛开空间因素外,B1阶段实际是A1+A2+A3为一体的循环,即他本人又一次或多次体验了上述场景的“偶遇”。循环的次数不得而知,而这个循环是一个强化过程,能让卢先生产生兴奋驱散压抑的条件反射的正强化过程。
B2量变结果
“好像在哪里见过她?!”此为笔者臆造出来的,想表达此时的卢先生与小姐姐的关系已经开始发阶段质变,从"似曾相识"变成了"念念不忘",从偶发性到持续性。通过B1量变持续积累之后,上升到了阶段量变结果也就是B3量变结果。

也就是说卢先生在遭遇多次变故后,体验了一次或多次B1,思维开始脱离现实,对近半年来的几次偶遇进行"再造",认定了“好像在哪里见过她”的她是杭州1314路的小姐姐,从"似曾相识"变成"命中注定"!
这就清晰了为什么要事情发生等到半年后,卢先生才会诉诸于行动来寻人,这半年发生的事情改变了很多东西。B2同样是卢先生本人思维与现实的关系同样发生了阶段性质变,两者开始分家。
B3思维形式变化
这个阶段意味着卢先生的思维形式发生阶段性质变,即思维不正常。为什么?回想一下得知2020年11月属于国内疫情稳定期间,公共交通上人人必须佩戴口罩是必要的,公汽自然也是公共交通。
那么卢先生画出小姐姐的三张素描,虽然画功一般,但画出的小姐姐是未戴口罩的,也就是说小姐姐的长相(至少眼睛以下的样貌)实际上是他想象出来的样子!
不光是画像,他还付诸于实际行动上,拿着虚构的画像来寻人启事。如果说B2只是卢先生在现实与思维进行分家,B3则是思维开始强行扭曲现实来驱动自己寻找"人生的意义"。
B阶段量变形式综述
B阶段为量变积累到质变开端的中间过度阶段,可以看出在这半年中卢先生心理从正常恶化到了异常,精神发生了形态变化即异化。若此阶段通过外界帮助,譬如心理咨询或情感关怀,他的心理是有可能避免变态发生。但终归马后炮了,此阶段最大问题是过程不可见,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看到阶段质变后结果,甄别此类问题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C1行为形态变化
卢先生拿着虚构的“画像”向知名社会媒体机构求助,想通过社会资源来达成其寻找其向往的“小姐姐”。可见卢先生的社会意识是清醒的未出现混乱,但本人的行为以及其内在驱动力是完全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从现实的审美到虚幻的迷恋的转变,用一句成语形容更贴切——猴子捞月亮。
C2关系属性变化
C2主要是卢先生对去年双十一与他同路的几位小姐姐衣着打扮的描述,括号的文字为卢先生图画的文字补充,咋看这些文字描述可能没问题,但如果把这些文字比较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会不一样了,详情见下表:

以卢先生自身为参照物的话,他对一般感兴趣的对象(自身)通常是两个特征描述。其中对闺蜜1的描述特征多达四项,可见他对闺蜜1是非常关注的,观察得很细心。对闺蜜2的描述有三项,其中对姑娘脚上穿的鞋子描述很仔细。为啥,因为闺蜜2在11月份的天气还穿裙子,自然会露出一段大长腿嘛……
最奇怪的是对小姐姐的整体描述,居然是“好像”,这种模糊的整体印象还是他声称密切关注的人。而形态1描述“比较浅白”这个造词本身是有矛盾的。如果用“比较白”或“浅白”的上衣是说的通,逻辑上没问题。其次这个比较+浅白是下意识拿穿黑色长袖闺蜜1做比较的,也就说比较浅白的不是直接存在,是间接存在的形态。
形态2的描述更让人疑惑,“穿的是裤子,不是裙子”,用判断的形式描述小姐姐的另一部细节,而且这个同样是在下意识做比较,跟穿橙色裙子的闺蜜2做比较。结论同上,形态2同样是间接存在的形态。

综上所述,三个特征的描述本质为:模糊的整体印象,间接的存在形态,加之上文的没带口罩的画像,这一系列的罗生门表明不是卢先生在撒谎,而是他的心怡的小姐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卢先生根据闺蜜1和闺蜜2的形态特点抽取部分元素与自身想象虚构出来且模糊的幻象……而在他绘制的公交车场景,加上他本人确实也只有三个人的存在……
在B阶段他还声称"念念不忘",可悲的是卢先生实际上早已经忘却了心中的那个"她",他的思维与现实不只是脱离关系,也不是B3的思维单方面改写现实的关系,而是思维被动地根据现实来进行拆分和重组,制造出一个新的"她",一个永远对他有好感的"她",一个值得他去寻觅的"她"……这种行为简单来说是精神分裂
C3思维形态质变

首先避免从道德上去批判卢先生这句话“我和她有对视,应该是对我有好感的”,需从逻辑上来分析它代表意义和问题所在。用康德的判断表来定位这句话中各个词句,见下图:
这句话缺失了判断的质,譬如:我和她有(长达十秒的)对视,就导致出现了逻辑问题,也就说卢先生对现实判断的知性是破裂的,属于认知形态异常即思维变态;
判断的关系用了"应该是",明显的一个不确定的语气,表明他本人的理智还未完全异化,还有一定辨别现实的能力。
以上可以判断卢先生心理状态异常即心理变态,症状极有可能为被爱妄想症。
C阶段质变形态综述
卢先生正常状态下是在现实中见到心怡姑娘后出现"似曾相识"的愉悦。在B阶段的量变积累后转变为现实中见到心怡姑娘后涌现对杭州1314小姐姐"念念不忘"的欢喜。到C阶段的质变,不用在现实中见到心仪的姑娘,精神上直接分裂出一个虚构的幻象投射到现实(杭州1314路公汽)转而“(她)应该是对我有好感的”的快感。
然而从现实判断,他既没有与小姐姐"似曾相识",甚至看过小姐姐的面貌;也没有对她不忘,甚至都不记得小姐姐衣着打扮;更没有她对他有好感,甚至需要虚构出一个她的幻想出来安慰自己!

或许曾经有一个姑娘,或许他和她在偶然间在相识相知,或许他和她有过一段感情。然而现实却告诉了他真相,他不懂,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也只有离开。他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来到了一个陌生城市,在一个有象征意义(WE1314路)的地方中再次见到了"她"……一切从这里开始,一切也从这里结束。
通过上述分析后,“我画了你,念念不忘!”这个看似爱情故事的背后,实则阴风阵阵,让人不禁胆寒。卢先生无疑是个心理异常的病人,然而知名媒体的记者不加辨别就利用手中资源"帮助"一个心理变态的病人去满足他的妄想!值得反思,值得反省。
心理疾病并非洪水猛兽,它跟感冒一样是可以治愈的,但同样也是无声息的感染。希望大家能重视心理卫生健康,遇到心理上问题及早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