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晚熟的人》有感
当别人做的越绝,你反而越容易走出去。所以有时候你要感谢那些毫无顾忌你的人,放手就是进步,越是聚聚纠缠,越是罪孽深重!当你转身,留下的是背影,面向的却是大海和星辰。
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后,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说人总是越活越平和,我们称之为成长;成长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等于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改善自己。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
-----------莫言《晚熟的人》
其实书中还有许多有哲理的语句,真的非常震撼人心,似乎每一句都写尽了人生的哲理,让我们读过之后,依然回味无穷。
我读完之后,就和以前读《百年孤独》一样,完全不知所以,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歌颂的是什么,揭露的是什么。书名叫‘晚熟的人’,然而整本书只有一篇写了关于‘晚熟的人’,其余的都是在写小人物的生活百态,似乎和书名没有任何关系,但仔细想想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作者所说‘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实并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龄幼稚,没有哪个人真正天真如白纸,而是一个人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过生活的黑暗面,但依旧选择纯良明朗’。十二篇小说中,每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世俗、圆滑如覃桂英、杨结巴等,几乎每篇都有。也有着知世故而不世故,大智若愚之人,比如一直贯穿整本书中‘我’的爷爷、父亲、母亲。在《等待摩西》中的杨秀英,《火把与口哨》中顾双红,也就‘我’的三婶。他们都有着人性的弱点:‘阴暗和阳光,知世故’。就如作者所说:‘没有那个人真正天真如白纸’。面对这些时,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整本书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红唇与绿嘴》和《火把与口哨》。《红唇绿嘴》写的是一个在时代变迁中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底层女人,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尽了各种手段。然而造化弄人,她一生平庸。首先她在初中当上红卫兵造反派时,逼死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原因仅仅是老师让她下水插秧,导致她脚上六指被同学们发现。其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她练就了好口才,最终有机会在文化大队工作,认识权势滔天的知青同事,并舍弃所有只为能够提为干部。再次是她提干未成后,回到农村收垃圾,但严重污染环境,村民对其一致反感,后为了当村干部,关掉垃圾场,却又捐几百颗树苗说是为了保护环境,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当村书记。未能如愿后和政府对着干,以发泄心中的愤怒,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她又用‘红唇’、‘绿嘴’俩个公众号外加‘五个手机,五个网名’,这些互联网时代舆论造势的标配让覃桂英俨然成为一名意见领袖。文中李圣洁以投井自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和破坏,这样的失控的态势在人性面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然而覃桂英这个‘我’同学在时代的跌宕起伏中,虽说有点装模做样,但又显那么及其自然,让人唏嘘不已,又有点讽刺。作者从文革时代写到互联网时代,也是在告诉我们,在这充满大量虚假信息的时代、在这个虚拟而又缥缈的网络时代、在这个手机不离手而又浮躁的社会中,更容易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中扭曲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也许是因为《火把与口哨》是全书的最后一章,我读完后脑子里全是三婶,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的三婶,是让我敬佩的,让我心疼的。什么样的标签适合三婶呢?是坚毅、爱子、大义又抑或是命苦?可又觉得什么标签都不适合她。只能说,作者笔下的她太有血有肉了。我读的时候留下了眼泪,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见证了三婶一生苦难和悲惨的命运。
她是三婶,是有远见的三婶(不让三叔做老女婿,认为如此她父亲曾为国民党的历史问题必将牵连于。三叔和他的后代,后来文革时期果然应验,她的父母被逼的双双自尽。)
她是三婶,是有自己追求的三婶。(她嫁给三叔不仅仅是由于三三叔有恩她的父亲,最大的原因,也许是他们共同点爱好和特长----口哨。三叔遇难后,面对副矿长的对三叔的赞扬、对现状的描述、对三嫂的赔偿......三嫂都只是一句“我想见见人”......三嫂醒过来之后“干号着、没有眼泪、猛然又哽住,咳几声,吐出一口鲜血”,而后是一曲婉转又悲凉的哨声献祭。)大抵,上一代人的爱情,就是如此吧!爱得深沉,却从未曾甜言蜜语,他们都在彼此的生命中诠释着心。
她是个“寡哭”的人,因为她这一辈子都在“哭”。三婶在失去了父母和丈夫之后,厄运并未因此停止。在儿子被狼叼走后,听信了村里的谣言,间接的逼死了自己的女儿。再聪慧的人,在遇到不断击垮自己所爱所念的事之后,也会失去理智。三婶不该听信那空穴来风,可是那个时候的她,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希望听到自己儿子活着,哪怕是个谎言。
火把与口哨,一为儿,一为夫。燃烧的是女子对命运的不屈,吹响的是对爱情的祭奠。
三婶是那个时代里敢于高歌的逆行人。
缓缓合上书,好像,慢慢懂得了“时光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