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师小哲】浅谈解释学循环

2020-12-19 00:10 作者:花师小哲-中二  | 我要投稿

这一篇基本上是纯谈哲学的,但是因为解释学循环这个理论在我看来非常好用,所以还是开个专栏介绍一些。原作于2020年1月20号。

解释学循环在我看来是个很神奇的理论,是个听过内容都基本上会认可的理论

我也在一直在用,特别是上完简帛课之后的一段时间用的简直是丧心病狂

这几天突然又把《哲学研究》拾过来读了,刚刚读过关于“理解”的部分,于是开始重新思考解释学循环。

理解确实是需要我们的前有、前设、前见,我们必然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主观的对某一个对象进行理解,那么,“作者的原义”是不是被淹没掉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作者的意思大体上会留存下来,但是解释学循环的情况下,在前有、前设、前见不同的情况下毕竟是有复数个收敛点,而且像前设,改变起来还是挺容易的。也就意味着,很有可能是存在一些理解,与作者的本意相差很大。

实例就很多了,例如那种著名的套路级的标题“其实xxx在xxx的时候已经死了,之后都是xxx的想象”。还有很多或正经或恶搞的分析,甚至是恶意、扭曲的分析,与作者的原意可能差了很多很多。(突然想到另一个套路:xxx(作者)就是个写文章/画漫画的,他懂个桃子的xxx(作者的作品))与那些添油加醋的分析不同,这些分析甚至可以是紧密结合文本。

根据解释学循环,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理解是错误的。

在《哲学研究》(补注:《哲学研究》可能是我反复横跳最严重的的书了,毕竟真的很难懂,但是每次看都有新发现)中的“理解”更偏向于“两个人在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中达成一致”或者“一个的认知达到某种预期效果”(当然,其实这一部分我还没看完,所以个人理解偏多),在我看来,更偏向于讨论“理解”达成的瞬间(即什么才能算作“理解”),要解决的是理解的终点的问题

所以,将这种理解的对象从死板的文本转向不断变化的人身上,往往是那么的困难

【花师小哲】浅谈解释学循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