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读《故事新编》之《出关》
这篇小说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老子和孔子的谈话,是出关的因,后半部分讲关尹喜请老子写《道德经》,是出关的表现。
我本想说文中的老子,有着鲁迅的影子,尤其是其中两处关于老子的描写,那活脱脱就是照着先生本人描摹下来。
一处是,老子说自己没有牙齿,咬不动腊鹅,打算把这孔丘送的东西,让弟子庚桑楚自己蒸了吃。了解鲁迅的人,都清楚他在晚年的时候,牙齿拔尽,就像这般模样。
另一处是老子对着庚桑楚说,孔子和庚桑楚这位弟子不同,孔子在老子这里学到东西后,以后就不会再来。不仅不再称呼他先生,而是喊他老头子,背地里还会有各种花样。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杂文《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谈的就是关于一些文学后辈,如成仿吾、冯乃超、潘梓年等,在当时说他是老头子,觉得他不行。
但这次不凑巧,鲁迅有一篇《出关的“关”》,就驳斥了类似我的观点。他在这篇文章中就《出关》,给予了几点澄清。
一种论点是说《出关》是在攻击某一人,甚至煞有其事地摆出了“讽刺傅东华”来。鲁迅说,不是这样的。他还解释说,写小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专门用一个人,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来写。而他一般是后一种。
另一种观点,就是说《出关》是作者的自况,鲁迅把自己写成了小说中的老子。这也就类似于我在前面的说法,这种观点的持有者是邱韵铎,但他更为引申。
因为小说中的老子在教了孔子大道,并在关尹喜那留下五千字《道德经》后,便骑牛西去。而这在邱先生的解释中,这样的老子却成了“一个全身心都浸淫着孤独感的老人”。他甚至还担心许多读者因此也随着老子“出关”去了。
鲁迅狠狠地讽刺了他,说如果老子有这本事,那他何必要出关,不如“回上海请我们吃饭,出题目征集文章,做道德五百万言的了。”
他还认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是徒做大言的空谈家。
如果按照鲁迅如此解释,那么真的之前是误读了。不过再回到《出关》的文本当中,其实还是有些批判老子的蛛丝马迹可以寻到。譬如老子想爬城,却用尽哲学的脑袋,一个方法也没有。而这恰和关尹喜最后的那句话,黄昏时刻,谨防私贩爬城偷税,是映照的。
还有书记说老子的那套道理,如果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那么关尹喜就应该放下关官不做。
但我读来读去,实在觉得鲁迅并没有贬损老子的意味。可他又确确实实对友人徐懋庸说:“那《出关》,其实是我对于老子思想的批评,结末的关尹喜的几句话,是作者的本意,这种“大而无当”的思想家,是不中用的,我对于他并无同情,描写上也加以漫画化,将他送出去。现在反使“热情的青年”看得寂寞,这是我的失败。”
这实在太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