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表里的辨证方法主要有三条。抓症状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位在皮毛,
中医表里的辨证方法主要有三条。抓症状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位在皮毛,在太阳经,在肺经,并具有这些病位症状的,都称为表证。
例如《伤寒论》所称之“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所称之“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证。
至若病位深在,在气血,在脏腑,在骨髓者,总称为里证。
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之“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
若始为表证,而后出现在内,在脏腑症状者,则为由表入里证。
《伤寒论》说:“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澉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若始为里证,而后出现在表,在经症状者,则为由里出表。
《温疫论》云:“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
一般来讲,若由表入里者,为由轻转重,若由里出于表者,为由重转轻。
抓脉象法
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脉见浮的,均称为表证,脉沉的均称为里证。
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
《外感温病篇》:“风温证……脉浮数……邪在表也。”
《濒湖脉学》:“脉沉主里。”
《医学心悟》:“一病之表里……脉息浮,此表也……脉息沉,此里也。”
抓舌象
一般来讲,表证不会引起舌质的变化,舌质颜色发生变化时则为五脏发病,而舌苔的厚薄则往往是在表,在里,或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的标志。
正如邓铁涛先生所编之《中医诊断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其实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了解邪气之深浅轻重。
如苔薄多为疾病初起,邪气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属病邪入里,病位较深,邪气较重;舌绛为热入营血,病位更深,病情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