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血
初识骨肉血
从“生命角度”看待书法
书法中,骨、肉是一体的。骨(力)在内,肉附于外。







为什么“骨”排在前面?
书法中的“骨力”相当于:人体的骨架,树的枝干,建筑的“框架”



骨力的升华:精神层面(风骨、骨气、骨鲠)



书法学习,“立骨”为先

骨力从哪来:用笔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 --包世臣《艺舟双楫》
全身之力贯注笔锋
书法中的力,用的不是蛮横之力,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如打羽毛球,有弹性,如木板打羽毛球,没弹性。

笔力的物理学依据: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用“笔锋”写字,趋于静态的书体要容易一些,一旦进入动态的行草(奔跑起来),便容易“找不到笔尖”,笔锋常常“趴”在纸上。
书法,可谓“纸上芭蕾”
学书的初始阶段,常见问题:笔锋不听使唤,写几下,锋就散开、聚不拢了,或者偏向一边,即:找不到笔锋了。
书写过程中,笔锋处于运动中,全身之力贯注笔锋,不论怎么行笔(作各种笔法动作),都尽量让笔锋立于纸上而不偃(倒)。
用笔有力之后的书写感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如锥画沙,沉着痛快。
如锥画沙,不是如棒画沙,也不是如锥画石。既要用上劲,又要轻松。



骨力的“显”与“隐”,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字势
方势--圆势

内擫--外拓



笔画的起笔处:侧锋--中锋

转--折

草书这种书体(尤其大草),客观上多使转,怎么才能有骨力?
“草书尤重笔力。”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 --清.刘熙载《书概》

石刻书法中,刀的作用。“刀感”强--“骨感”凸出


纯骨无媚,纯肉无力。 --梁武帝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骨--刚健;肉--圆润
不同书法家,肉的肥瘦不同
右,兰叶
同一个人,年轻时往往清瘦一些,后期书法往往筋肉多一些(笔力变得强健了,能称得起多肉)



就艺术风格来说,到底是肥好?瘦好?
短长肥瘦更有志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传)东晋.卫夫人《笔阵图》
练习不同版本字帖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代《翰林要诀》
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得所。 --明.丰坊《书诀》
上等砚和墨块,溪水。写字之前,把砚台在清水里面过一遍,覆一层清水。





墨色,也会受到纸的质性的影响:粗糙、生熟等方面
毛边纸:粗糙的一面





用墨(纸)的过程,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有些书家善用墨色的强烈对比与变化,造成一种节奏之美



极致的纯粹,亦有极致纯粹之美



不破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