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散点透视法

大家都知道,苏轼曾经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多么动人的画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如何做到诗中有画。

首先,我们先康康中国的画。

《清明上河图》哈。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千里江山图》啊。
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
这两幅画应该说是家喻户晓了吧!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
如果说把它展开,不像我下载的两张图一样折叠起来的话,人们是不可能一眼就把画看完的。
而是应该变换视角来看才能看完。
这就是“散点透视”,它画的时候不是一个固定点,而是多个位置进行连接地描摹。
与这个相对立的诗西方的“焦点透视”。
它画的是同一个立足点,不变化视角,对于眼睛看到的东西直接进行描摹:


所以,中国的画一般以散点透视著称,而西方的画一般以焦点透视著称。
散点透视的手法在于王维的画中也多有体现。
这也在他的诗中有所表现。
我们来康康王维的几首诗吧!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很明显,这首诗是描写终南山的。
终南山属于秦岭山脉。
秦岭山脉有1600多千米。。。终南山大约长230千米。。。
你看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天都”就是都城长安(陕西西安)。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但是“连山接海隅”是不可能到达的哈。
这句诗就给人一个很绵邈的感觉,是不是有点像散点透视?
再看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是指将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
意思是说终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国,山川之间的阴晴也各不相同。。。
这个比首联要更加明显,你说连山间阴晴各不相同都写到,那视角是应该有多么广阔呀!

所以,大家不妨尝试“散点透视”的方法,把视野拉长,把诗当成一幅画来描写。
这样能给人们一种辽阔、绵邈的感觉。
当然这个方法很显然一般适用于写景的诗。
但是不能说你所描绘的画面都没有连在一起哈,那和“东北乱炖”莫得什么区别。
这样会导致全诗松散零碎,漏洞百出。

“散点透视”是美术用语。
但是在诗词当中也是可以借鉴过来使用的。
还是那句话“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我们不妨可以从其他领域,其他技术中找到合适的东西,借鉴改进过来,成为诗词的一个新方法、好方法,难道不是吗?
所以,大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相通的东西,把好的东西、技术融入到诗词中来,使你的诗词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