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思考的?自我心理剖析
这篇文章也算是自我进行的一个心理分析吧,有的人可能觉得随便想想这种事也可以写文章吗?答案肯定是可以的,那接下来我就向你说明这一过程,等你看了我这次水出来…啊不,认真思考写出来的东西,希望你会对“思考”这个词的定义又有了全新的理解。 一、从“本我”出发 科普下,心理学上对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如下;“本我”指的是人的潜意识,代表了欲望,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自我”是理性和机智,它按照原则行事,对“本我”加以控制和压制。“超我”是内在的良知、社会的准则、道德的判断,对“自我”加以指导,对“本我”加以限制(这些帮助理解的东西你大概看一下就行了,接下来我就直接用“感受”这一词替代“本我”,主要方便你们理解) 。 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容易把别人给予我们的感受误当成我们的感受,好比一个人看到那么一句话“教堂里的白鸽会不会亲吻田野里的乌鸦”,他会不自觉感到emo。那我们仔细想一下为什么他会觉得emo,你看“白鸽”亲吻不到“乌鸦”,其实是不是象征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终究不能在一起。我知道可能有一部分人会emo可能是因为他们有类似的经历,但另一部分人emo纯粹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同情,同情这句话里所讲述的事,这种同情实际上就是别人的感受变成了自己的感受。当然我不是说有这种同情不好,但这种东西多了确实不是太好。这种东西多了,人们就会忽视掉审视自己内心的行为,导致我们习惯隐藏我们内心真实的一面,把别人给予我们的感受充当自己的感受,这种情况就是完全不好的。 举个例子嘛,你比方说长大后的我们再看看过去的自己写的一些emo的话,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过去的自己特别矫情(学生时代特有的感伤),因为有的东西不像是我们那个年纪经历过的事哈哈,就觉得那种话在当时来看实际上很空洞。但就算学生时代,我们实实在在的经历也是有很多的,比如罗大佑《童年》里的一些歌词,里面一些“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叽叽喳喳写个不停”“隔壁班的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总是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等等不止是他那一代人特有的,也同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再往深点往实在点说,哪个班里没有几个特殊的学生,手上有着不想被别人看到的伤痕,那他们究竟是因为什么因素才这样做的呢?这种事我觉得都能写不少歌曲的,当然市面上没有这样的歌原因你们也知道,不符合……咳咳。说实在话哈,我觉得我们学生时代接触的那种“你爱我,我不爱你”这样类型的歌,,,有点太多了,明明有那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写,却只能写情歌,,嗯,我觉得有点投机啦。 所以我有时候在思考的也在想我的某些感受是不是别人给我的,是不是我真正感受到的,这一点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只有从内心感受(本我)出发,我思考的东西就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能满足我内心想要进一步了解自我的需求。我记得之前有个网友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怎么摧毁消费氛围”,哎,我当时看到这我就在想他为什么会问我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里的“消费氛围”“摧毁”这些词结合我对他的一些认识,不像是他自己感受出来的,反倒像他自己从别人讲给他的话或者一些书上看到的。再者我在这个网站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话,我能感觉部分人在说很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该想的东西,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有点点少,以前我还经常能看到有up主在吐槽自己的感受,现在就少了太多了。也确实啊,我感到这样的现象有点可悲。 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啊,比如说“我感到孤独”“我感到郁闷”“我实际上不喜欢待在这个地方”“我需要点私人空间”等等。我在这里也承认我有时候也觉得很孤独的,那我也在想 为什么我会觉得孤独呢? 因为我单身,而且我在生活中也很少出去社交。 不单身了就不觉得孤独了吗? 这个确实,要是谈了恋爱我闲余的时间就会减少,我也很少会觉得孤独,因为在个时候我已经有了个在乎的人。 为什么我不积极出去社交呢? 我平时也是会出门闲逛的,但也终究是闲逛,很少会有和朋友一起玩的情况(因为我现实中朋友很少啦)。出门只不过是为了散散心,那种人多的场合不大感冒,也和他们产生不了太多交集。 我在什么情况下不感到孤独呢? 繁忙的情况下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 那为什么我不让自己忙起来,或者多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 嗯,这种换个不好听的话说,也是一种逃避啦。孤独是我内心实实在在的感受,通过一些方式不去面对它,我觉得挺欺骗我自己的。虽然说,也确实没别的办法啦,谈恋爱这种事只能看缘分,积极社交呢,我性格也不是那样的人。总之我还是会努力去平衡这一切,保持一种既孤独又充实的生活哈哈。 这样的内心分析在我平时还是挺多,我觉得这样的思考还蛮有意思的,我确实说出不来这样的行为具体有什么用处,但它们也确实满足了我的内心需求。有时我也喜欢这样分析别人的心理,思考别人的想法,从别人的文字中感受他的内心,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哈哈 二、整合思想 我平时的思考就是乱七八糟的,对,我脑海中的很多思绪和一些人一样也是一团麻,倒不如说我就是个喜欢想些奇奇怪怪事情的人。 打个比方,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里经常会蹦出很多奇怪的东西,“大象?”“大象的鼻子很长”“大象大象,你的鼻子怎么那么长~”“小新经常这么唱”“哎呀,以前的小新画风多好看啊,多可爱啊,现在怎么那么奇怪”“小新他爸妈也真不容易,要管这么个调皮的小孩”“小新他爸还背着二十多年房贷没还呢”“挨,我要是到了小新他爸那个年纪还要还多少年房贷呢”“现在大城市房价真高”“………”就是这样,我就是会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首先第一个事物的产生就是特别随机的,可能是我正在看到的,但也可能是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所以你要是让我突然说话,那我一时可能找不到什么话题,但是你要是让我从某个东西开始说,那我可能会不自禁的说到另一个东西(你看,我水文章多么有天赋啊,比营销号还会水了,叨逼叨逼都能说半天,动态有一千个字的限制我都经常觉得不够写的)。 但写文章终究和脑海里随便想事情还是不同的是吧,你脑子里想得东西就是乱的,但是你写文章不能那么没啥逻辑,东写一下西写一下的,人家容易看不懂你的东西。那么在脑子里或者是草稿上大概列个提纲还是有必要的,你看我写这篇文章就是简单列了这么一个提纲(下图),哎呀你看我多聪明,快夸夸我,哈哈。
(我知道我写的东西逻辑都不是很强,就写着写着经常容易跑题,这都是在我尽量不跑题的前提下写的东西的。因为我还是挺喜欢那种随心所欲写自己想的东西的这种感觉的,这可能也是我能一直坚持写东西的原因吧,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就行,至于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呢,,,这种事情当然是越多越好的啦,不过没人看也无所谓啦,我开心就好。)
ps 该图生动的诠释了我在写东西时的内心状态 好了,刚刚稍微吐槽了下,现在话说回来,其实你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也应该接触过提纲或者思维导图这种东西吧。这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就是把很多很乱的东西整合成一个有条理的东西吧,就像你整理你的书柜一样,一个好的书柜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想要看的书。一个好的文章也是一样的,作者需要将自己所有想要说的东西都给你整合到一起,然后列几个标题,让你方便查阅。 三、查阅相关书籍 是的,这是我思考的最后一步了,我会在我的一些想法在思考的过程中得不到解决的时候,选择去查阅相关书籍。我觉得市面上很多论文啊、很多理论、很多教科书都应该这样用的,我觉得你在你想不通的时候去查个资料,比你死盯这一堆资料有用得多。理论的东西就是很枯燥的我承认,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历史也很感兴趣,但你让我去看那种大理论的东西,我真的看不下去(摆手)。我在看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时,要么是看b站上一些趣味性科普的心理知识,要么就是直接看那些论文上的案例分析,纯理论纯分析看的不是那么多。同样的,我在做音乐的过程中,也很少看那些理论啦,所以我的音乐理论知识也很少,我也不敢去教别人太多理论的东西。既然我不选择走这样的一条职业道路,那我就不想把我对于我感兴趣的事物上的好奇心给抹灭掉。 看书真的不求多的,不是说一个人看了多少多少的书,这个人的思想境界就一定很高,不是这样的。我们很多人都是看了非常多的理论书,背了非常多的理论知识,但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却很少,甚至我们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人。真的,有时候闲下来多多思考思考,多想想自己,多为自己想想,分析下自己的内心,这样至少能让我们得内心不那么空虚…… 当然,想得多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事,有的人虽然想得很多,但自己却不怎么看书,导致他们自己真正表达时没有那么一个标准的逻辑,这样其实也是不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逻辑一部分人是不大愿意听的,确实是这样,一些表达不清楚的人往往会因为部分人的不待见而放弃去表达自己,然后又转头压抑自己的想法,但与此同时自己又会产生更多的想法。那种行为就好比一个不放水的水库,长期以往会怎么样我就不多说了,人还是需要一些发泄自己的途径的。同样的,你在想得特别多的时候,你也经常会想着想着就会想到很多不好的事情上。我之前看历史的时候,也在分析我们整个集体的未来,但经常是以一种悲观的态度收场。那在这个时候我又会静下来看看历史书,看看在历史长河里那一些善良的人性,我就会感觉到我所做的一切也不都是没意义的,那个世道还是有好人的,人们还是有良知的,还是值得我去思考的。我觉得这也是历史书给我的最珍贵的东西,他们都是客观的,那些好与坏的东西都存在哪,你可能无法改变坏的东西,但是那些好的东西又会给予我们希望。 又扯远了,嗯,我还记得我之前看一篇心理的案例分析,里面的那个患者就是因为接触到一些非常刺激的事情,导致她后来的生活都受到影响。后面那个心理老师就用了心理学上的暴露疗法(简单来说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让患者去回想当初的画面,让她们直面内心的恐惧以此来消除自身的恐惧嘛。但这种疗法的副作用也很大,那就是如果你掌控不好时间就容易加重患者的症状,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实施,普通人别乱用),来治疗这个患者,效果还蛮不错,那个患者还是走出来了。反正从那篇论文中你们是能看出一个遭遇到了非常刺激的事情的人,她们内心的阴影和创伤究竟有多大。那个患者就是因为见到伤人的事嘛,导致她接下来的生活一见到刀子等尖锐的东西都会恐惧,甚至连听到其所发出声音也一样。这种情况已经深深影响了那个患者的日常生活了,也难怪她必须要接受心理治疗,因为这种情况她自己是根本没办法去解决的。那其实我觉得在看这样的案例分析还是有点用处滴,我还是有学到一些东西,虽然不是那么全面,但至少也是在我感兴趣的时候学到的,我觉得就很棒。 笔者最后的话 哇,想不到这样寥寥草草的写东西,不知不觉也写了五千多字了(快赶上小论文了),虽然内容可能不够精彩,我还老是在水,哈哈,但这些东西也确实我认真思考和整理所写出来的东西。我觉得这篇文章也算是我写专栏那么久以来对我自身的一个小小的总结吧,里面写的东西也确实是我在这一段时间通过看书或者是倾听他人故事得来的,我觉得还蛮不错的,就想单纯发出来分享给大家看。 怎么说呢?我已经很少能在网上看到一些人感性的一面,最坦诚的一面了,可能是大环境不好吧。挨,我也知道,你现在说错一句话很容易被一些人捉住不放的,这也导致了不少人不敢也不想再在网上和别人坦诚相待了,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柔软的一面被别人攻击吧,嗯。明明这个时代那么需要真实的东西,很多人感性的一面和理性的一面现在都已经不在一个点上了,有的人甚至还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靠金钱只靠物质,这就很畸形。 但话又说回来,我还是感谢这个网络,感谢这个网络还能给予我一个小小角落,让我还能表达自我,在我放弃进入网络大环境专心追求自我时还能容忍我这样的人的存在。感谢一直以来还在看我水专栏的粉丝,谢谢你们,你们确实也是我一直在写文章的动力。我承认我不是什么人生赢家,我在现实生活中也一直在遭遇挫折,但你们确实给予了我许多的心理安慰。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