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短的评论一下

2020-04-12 11:40 作者:浮動線條  | 我要投稿

(话说最近评论区很热闹嘛)

没有绝对客观的历史。

历史都是人将其所见之人,所闻之事,按照时代和其自身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判断所写,所以有些部分未免失真。在所掌握的原始资料之间存在偏差甚至对立并展示无其他可信史料能够为之提供有力佐证的时候,就会产生历史谜团。此时,编史之人对资料的加工显得尤为重要,若后来者不能从后续研究中取得进展,那么他(她)的观点,就会牵住大部分人的鼻子。在这种情况下,史学家一般会在将材料逐一表述的同时发表自己对此的见解或进行标注,将尽量多的线索流传下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主流思想的演变,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立场的人,对于同一段史料也会有不同的表述,从中体现着不同的态度,所谓微言大义。

中国古人注重名节,多数现代人也如此。而古人又是很看中名分的,名正则言顺,如曹奉天子,刘号皇叔之类;另外朱熹尊蜀为正统也是同理。

既然如此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汉末三国

一千个人中对这个时代人物的态度也千差万别

所谓主流观点也就是主流观点而已

另外,作为历史普及向作品,要让人在五分钟左右的区间内有条不紊地将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用浅显易懂精准通达易于接受方便记忆的方式有效的表达出来是非常考验人的水平的,至于该作品的表述取舍上存在争议和漏洞,也只能说是制作方水平有限了。

补:

1、作为汉末三国题材作品,受众本就非常广大,史实的取舍必会受到十分严格的考量,轻者降级,重者流放。而且就是因为受众面广,想要一碗水端平更是难上加难;再加上B站人才众多,历史水平良莠不齐参差不齐,“义士”“豪杰”风起云涌,往往“捧了道士,得罪了和尚”

2、以上观点,由于本人于历史涉猎浅薄,缺乏例证,所以纯属调侃

简短的评论一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