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题》六十五、对教科书总的看法
【本文转载自—— 仅供学习参考】
六十五、对教科书总的看法
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列主义,因为书中许多观点是马列主义的。但是也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是马列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列主义的。基本上否定这本书,还不能做这个结论。
书上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经济,不是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的经济。书上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不能说完全是错误的,这本书基本观点说的就是这个,书上也说了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等等。就这些方面看,这本书还是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至于在承认有计划按比例之后,如何按比例,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各有各的办法。
但是这本书有些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书上不强调政治挂帅,群众路线,不讲两条腿走路,片面地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宣扬物质刺激,突出个人主义。这些都是错误的。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书上不是从矛盾出发,他们实际上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事实上,他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阶级斗争,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残余的斗争。但是他们不承认。他们的社会中还有三种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当然,这种个人所有制和集体化以前的个人所有制有所不同,那时农民的生活完全建立在个人所有制上,现在是脚踏两只船,主要是靠集体,同时又靠个人。有三种所有制就一定有矛盾斗争。教科书上不讲这种矛盾斗争,不提倡群众运动。书上不承认先使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使整个社会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再向共产主义过渡。
书上用什么“接近”,“融洽”的模糊说法来代替一种所有制变为另一种所有制,一种生产关系变为另一种生产关系的观点。
就这些方面看,这本书有严重的缺点,有严重的错误,是部分的离开了马列主义。
* * *
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没有说服力,读起来没有兴趣,书上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具体分析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它总是从概念出发,从定义出发,只下定义,不讲道理。其实定义应当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书上凭空的提出一连串规律,却不是从具体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中发现和证明的规律。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不从具体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这本书的写法不是势如破竹、高屋建瓴,问题不突出,文章没有说服力,读起来没有兴趣,文章不讲逻辑,甚至形式逻辑也不讲。
这本书看来是几个作者分别一章一章地写的,有分工而无统一,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加上用的是从定义出发的方法,使人觉得是一本经济学词典。作者相当被动,很多地方自己同自己矛盾,后面同前面打架。分工合作,集体写作,虽然是一种方法,但最好的方法是以一个人为主,带几个助手写,像马克思他们写出来的书,才是完整、严密、系统、科学的著作。
写书有批判对象,才有生气。这本教科书虽然也说了些正确的话,但没有展开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所以看起来很沉闷。
许多地方使人觉得这本书说的是书生的话,而不是革命家的话,经济学家不懂得经济实践,并不真正内行。看起来这本书是反映了这种情况:作实际工作的人没有概括的能力,没有概念和规律这一套,而作理论工作的人又没有实践的经验,不懂得经济实践,这两种人没有结合起来,也就是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
这本书表明作者没有辩证法。写经济学教科书也要有哲学头脑,要有哲学家参加。没有哲学头脑的作家参加,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教科书来是不可能的。
这本教科书初出版是1955年,三版是1958年,但主要的骨架似乎在这以前就定下来了,看来斯大林在当时定下来的架子就不大高明。
苏联现在也有人不同意这本书的写法。格·科兹洛夫:《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教程》一文,对这本书的批评,提出了带根本性的意见。他指出这本书在方法上的缺点,他主张从分析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来说明规律,他提出了结构方面的建议。
从科兹洛夫这些人的批评看来,在苏联也可能产生作为这本教科书的对立面的另一本教科书来,有对立面就好了。
初步读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写法和观点,但是还不能算是研究,最好将来以问题和论点为中心,仔细研究一下,并且搜集一些材料,也看一下不同这本书的观点的其它发表的文章和书报,在有争论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的意见都可以了解一下,问题要弄清楚,至少也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
我们要批评和反对错误的意见,但也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要勇敢也要谨慎。
无论如何,他们写出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大功劳,不管里面有多少问题,有了这本书,至少可供我们议论,并且由此引起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