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本论坛】《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要传达什么?

2023-08-22 22:07 作者:希洛と藤屋や  | 我要投稿

主题: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最近发现一个现象,有些课文在授课时,很容易被新手上成“一个老师、一个主旨”。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就语文而言,价值引导是必要的。就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引领价值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可见在价值层面,不能有丝毫含糊。这个问题不探讨清楚,极有可能在细节中过于钻牛角尖,从而脱离了人文价值。 有意思的是,这些文章通常是我们都熟知且看似浅显的,今天就以经典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级上册第八课)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网上有一种说法,说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残酷,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坚强的心才能克服困难。小女孩的生活残酷吗?显然没错,但后面就偏题了。可设想,如果我们要写一颗坚强的心能克服困难,那最后的结局绝对不应该是人们在凌晨发现了女孩的尸体,而是应该写小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所有励志故事一样,从贫穷转为富裕,从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不看上来合理多了吗?安徒生难道如此不解人情? 第二个观点经常有人提到,其观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本质上是作者在讽刺当下的社会丑恶现状,批判了资本主义压迫劳动人民的现实。对于社会的批判,本文章确实有一定的体现,但是这真的是最主要的吗?再想想,如果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我们更应该突出富人的残酷,而不应该突出孩子的可怜,因为这样我们通过细节描写、对比描写完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文章看起来也更真实,更能暴露资本主义的野心。但作者是这样干的吗?非也!作者完全可以去写资本家如何欺负小女孩这样实实在在的例子,为什么要去花重笔墨去描写小女孩擦亮火柴所看到的那些画面呢?这不是多余吗? 作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个人认为,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阶级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他更看到的是所有人形象生产的那份人道关怀,这也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应当对身边的弱小群体给予关心。小女孩显然是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而当时的社会却对他们冷落,不关心他们的死活,这才导致了小女孩最后的悲剧。而后面小女孩划亮火柴,映照了他内心中的一个理想状态,同时自身的理想和现实的残酷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花季少女本该享受的人生乐趣、童真的美好,可艰苦的生活竟迫使她大冬天在大街上卖火柴。看!她的命运如此多舛,这不能引发了人们对于小女孩的同情吗? 再看火柴这一个关键点。小女孩四次点亮火柴,第一次看到火炉,第二次看到烤鸭,都突出了女孩对物质的渴望;第三次看到圣诞树,以及最后一次看到心爱的奶奶,突出了她对幸福生活、对爱的需求。尤其是看到奶奶的这一段,表达了女孩渴望得到世界的爱:奶奶曾经给予他关爱给予他幸福,而如今奶奶走了,那份关怀也随之而去,因此女孩也有了追随他而去的念想,即使她知道这意味着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对此的理解更应该放在这些女孩心中的渴求,没有人能帮助她,这恰恰是当时社会所缺乏人道关怀的重要体现,而且这个主题放在世界各个文化中都有一定的普适性:没有一个民族,能否认人性真情的存在。

【文本论坛】《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要传达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