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些捕食性蛭类的生物学简介·石蛭形亚目(一)

2023-07-18 04:33 作者:刘方宇的生父  | 我要投稿

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ida的特点是没有类似吻蛭目可伸缩的吻,且多具有颚和齿。可分为医蛭形亚目Hirudiniformes和Erpobdelliformes石蛭形亚目,其中石蛭形亚目均为捕食性,分为东亚的岳蛭科Orobdellidae,东南亚的胃孔蛭科Gastrostomobdellidae,古北区广布的石蛭科Erpobdellidae及大部分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澳大利亚的沙蛭科Salifidae。

石蛭形亚目全部都为巨食性蛭类,拥有适合巨食性的特化的咽。其中胃孔蛭科和岳蛭科为其陆生祖先类群,体型较大且皆专一性食蚯蚓,而石蛭科和沙蛭科中小型种类较多,且多为淡水栖。岳蛭科和胃孔蛭科拥有直行形咽部,而石蛭科和沙蛭科拥有弯曲的的扭曲型咽部,根据胃容物调查被认为是相对进化更适合碾碎猎物的特征,其内有三条较长的肌肉脊,同时颚和齿缺失。

巨食性蛭类在外部形态方面体长与体宽之比较小且扁,所以体型细长扁平。另外它们的口吸盘和尾吸盘不甚发达,体表突起通常也不发达。并且巨食性蛭类的消化系统较为简单,也基本没有吸血蛭类用于储存所吸食血液的盲囊结构。

石蛭科Erpobdellidae

颚、口针和齿皆缺失,但具有齿板。

石蛭属Erpobdella

八目石蛭Erpobdella octoculata

体型:中型种,平均3-7cm(静息/伸长)

八目石蛭
八目石蛭
八目石蛭


分布:水生。该种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旧北区以及中国大陆,模式产地在欧洲,是欧洲溪流中最常见的水蛭之一,在水流湍急、底部有岩石以及有一定有机污染的溪流中较为丰富,因为有机污染可导致颤蚓,摇蚊幼虫等猎物增多。同时它们偏好低温酸性水体,不耐高温但对PH值耐受性较高

食性及行为:八目石蛭的食谱中摇蚊幼虫可占据80%以上,其次是颤蚓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同时有明显的杂食和腐食性。新研究表明八目石蛭采取觅食激素对猎物释放的化学信号进行定位,不过由于其探测精度较低故捕食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机和盲目性,因此其捕食相对更依赖较强的运动能力,它们身体的伸缩幅度较高并且具有游泳能力。当其口吸盘接触到猎物时,便会将其吞下,八目石蛭会从摇蚊幼虫破损的外骨骼中吸出其中富含血红蛋白的体液,次日将空的外骨骼吐出。八目石蛭也会取食死去的钩虾,打碎的螺肉(对活体也会进行攻击,不过经个人测试对活体螺类捕食能力极弱,很难将深缩入壳中尤其是吸附在接触面上的螺肉体部分吸出)以及小鱼、蝾螈等脊椎动物的尸体,它们将口部牢牢吸附在猎物表面,并收缩咽部将肉体扯下并吸入,石蛭幼体则以吸食受伤摇蚊幼虫的体液为主。研究表明食物可得性是决定八目石蛭丰度的可得性,因此其在欧洲分布如此广泛得益于其较杂的食性。

其他信息:八目石蛭背部感觉芽周围非色素斑点比例较高的个体呈黄绿色,那些色素含量较高的个体呈现红棕色身体颜色也与栖息地底部的不同基质相对应。八目石蛭背部的感觉芽充当化学感受器和感知水流的作用。其卵茧为椭圆形扁平状,产出后粘贴在石块等光滑基质上。

八目石蛭的寿命为1-3年,其寿命与水温、食物、溶解氧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个体在出生一年时产下卵茧随后死亡,其余个体则在出生两年后第一次产卵,并在第三年进行第二次产卵。

八目石蛭捕食摇蚊幼虫
八目石蛭取食蚯蚓、钩虾尸体
八目石蛭取食三刺鱼
八目石蛭取食蝾螈
八目石蛭幼体吸食摇蚊幼虫体液

红蛭属Dina

斑点红蛭Dina punctata

体型:40-60mm,可达75mm

分布:是古北极地区欧洲部分相对常见的半水生蛭,主要栖息在中大型溪流中,也会侵入小溪,也在潮湿土壤中被发现。

生物学:斑点红蛭的生命周期最大为2年,一般个体在一年后繁殖并死亡,另外一半在次年繁殖并死亡。3 - 8月为斑点水蛭成熟期,繁殖期开始于3 - 6月,6 ~ 8月为1年水蛭成熟期。4月首次发现卵茧,6月以指数速率增加,最后的茧是在8月份发现的,每只水蛭平均卵茧数为1.2个。总体来说斑点红蛭的生活史与八目石蛭非常接近,但新生个体的死亡率比八目石蛭高了一倍。该种主要捕食摇蚊幼虫、钩虾及仙女虫科的水生寡毛类,幼体以摇蚊幼虫和寡毛类为主,而成体以钩虾为主,另发现其在潮湿土壤中捕食蚯蚓

斑点红蛭

斑点红蛭
斑点红蛭
斑点红蛭捕食蚯蚓

Trocheta 

Trocheta haskonis

体型:静息时10-12cm,伸长可达22cm。

分布及生物学:该属是欧洲特有属,该种为两栖性物种,且为欧洲最大的淡水蛭类之一,与分布更广泛的T. subviridis和T. bykowskii相比,该种只在萨克森-安哈尔特联邦州(德国东部)的易北河的小溪中发现过。该种一年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在潮湿地区的石下,研究表明该种通常栖息在溪流附近的淹没区域(岸边),这些区域的水位变化很大,在夏季经常干涸,故它们很可能在土壤深处挖洞,在那里度过干旱和炎热的季节。它们在夜间离开浅水区,进入潮湿土壤中捕食蚯蚓。与颚蛭科的巨食性物种马蛭相比,石蛭科的Trocheta haskonis捕食方式非常原始,其采取随机觅食并直接吞食的方式,而不是像马蛭一样会使用尾部吸盘固定猎物。该物种的卵茧也产在土壤中,但幼体出生后会自行入水并捕食丝蚓和摇蚊幼虫,而对成体肠容物检测表明成体基本上专一取食蚯蚓,且偏好与自己体型相仿的个体,而在食物不足时亦会取食本种的幼体。该种也是石蛭形亚目唯一将卵产在土壤中的物种,故推测其与捕食性水蛭的陆化起源有关。同时该属的T. bykowskii, T. subviridis, T. haskonis都为两栖物种,而体型都明显扩大,推测体型的增大与陆地生活的适应有关,该属的生物学与岳蛭科、胃孔蛭科及沙蛭科的两栖物种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目前选择压力暂时不明。

Trocheta haskonis
Trocheta haskonis捕食蚯蚓
Trocheta haskonis与石蛭科其他三种体型对比
Trocheta haskonis在潮湿土壤中吞食蚯蚓
捕食蚯蚓
捕食大蚯蚓(失败并留下伤口)
八目石蛭(箭头指)钻进鱼尸体内取食,而Trocheta haskonis选择无视


Salifidae沙蛭科

沙蛭科与石蛭科的区别在于,沙蛭科多数在每个咽脊前端有一到两个具咽针的肌颚。

Barbronia巴蛭属

巴蛭Barbronia weberi

体型:约25-30mm

分布:该种原产于东亚及东南亚,但已入侵至澳大利亚、南美、南欧和美国等地方。

生物学:具有三对咽针,成熟个体繁殖能力很强,在三个月的生命周期中,每周可形成一个由1-5个卵组成的卵茧。由于该物种可以快速生长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卵,并可携带植物并通过水族馆贸易传播,因此有可能迅速入侵新的地方。

考虑到它对各种环境的耐受性和高繁殖率,该种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入侵物种,但其入侵性并不像一些入侵的螯虾和鱼类那样具有侵略性。与巴蛭一起捕获的另一种入侵水蛭是静泽蛭,两种水蛭的共存可部分解释为它们不同的食谱专化。巴蛭主要吞食水生寡毛纲和摇蚊幼虫,而静泽蛭则主要吸食螺类和摇蚊幼虫的体液。

摘自中国动物志·蛭纲



巴蛭
巴蛭
巴蛭

巴蛭


勃氏齿蛭Odontobdella blanchardi

体型:约80-225mm

分布:台湾、日本

特征:Oka认为勃氏齿蛭的背部有多种色系,即白色、蓝色、棕色、深红色到近黑色,咽部有三到六个较大的齿状咽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产的“勃氏齿蛭”由于咽针的排列和位置与日本产的齿蛭明显不同故而被划入Sinodontobdella属中被重命名为Sinodontobdella kinzelbachi,但两者生物学信息类似。

勃氏齿蛭
勃氏齿蛭
勃氏齿蛭


图来自中国动物志·蛭纲

克里希纳齿蛭Odontobdella krishna


克里希纳齿蛭Odontobdella krishna 3:咽部结构 4:雌性生殖孔(mg)与雌性生殖孔(fg)


分布:印度,生境为河岸半水陆地带。

体型:伸展后12-14cm

特征:相比勃氏齿蛭该种的咽针缩小,故捕食能力值得怀疑,另外该种的眼缺失。

生物学:在其生境被观察到以糟蚯蚓属(Glyphidrilus)的半水生蚯蚓为食。



一些捕食性蛭类的生物学简介·石蛭形亚目(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