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我浪费了一个小时加班时间自杀,没死成。” | 认识NSSI

昨天晚上《脱口秀大会》迎来总决赛,这个精彩了一整季的节目终于结束了。
对脱口秀老粉们来说,这一季最大的宝藏,无疑是爆梗数次出圈的“网红”李雪琴。但也有很多路人对此感到困惑:她不就唠唠嗑、抖点激灵,咋就爆火了?
其实,在她荒诞不经的喜感之下,有足够深重的悲剧内核紧紧托着。
“有次我老板凌晨三点给我发微信,我没有回,他就觉得:完了,李雪琴死了。”

现场观众笑的前仰后合,觉得她老板不可理喻,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李雪琴确实曾在凌晨用水果刀割过腕。
“在手腕上划了三条口子后,我平静下来,止血,继续做没完成的PPT,并给一个朋友发消息:我刚刚浪费了一个小时加班时间自杀,没死成。”
感受疼痛是她十几年来习惯的解压方式。

像李雪琴一样,每当情绪难以控制时,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的人并不在少数:

" 既然一切都无法控制,那么在伤害自己这件事情上,我可以自己下决定。"
" 是我做错了事情,我们活在愧疚和自责里,更没办法原谅自己,我只能伤害自己…… "
" 每一天都很崩溃,闷得慌、喘不上气,像是下一秒就要溺亡。然后我划下去,血一滴滴落下,我又能呼吸了。"
在这些人群当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正逐年升高,全球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7.2%。
这些孩子似乎被生活的迷宫困住,在一次次寻找出口的路途中被荆棘划得满身伤痕,惹人心疼。他们的父母也很焦虑,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这种触目惊心的自伤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01
这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什么?
在新浪微博“自残”相关话题累计36.3万阅读;知乎“自残”相关问题关注的3579关注者里,不乏出现过这样的自述:
“我先是感到巨大的疼痛,然后就逐渐麻木没有感觉,像死了一样。过一会儿又更加疼痛,我开始为自己担心,但过不了多久,我的全身就感到非常放松。看着殷红的鲜血从手腕上缓缓流出来,会让我感到很满足也很过瘾。”
大部分自伤行为是为了减轻自身的心理痛苦而进行的,是一种主动的,非致命性的行为。
这类没有自杀意图但是却蓄意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在医学上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英文简称NSSI(nonsuicidal self-injury)。
非自杀性自伤最常见的是由尖锐物体切开或刺伤皮肤,或是用点燃的烟头造成浅表的烧伤,用橡皮反复摩擦来灼伤皮肤,用某些尖锐的工具扎自己,咬自己等。
有时,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会在比较隐蔽的部位伤害自己,比如大腿内侧等衣服容易遮盖的部位。
研究显示,约33%的自残个体表示自伤行为给身体带来了严重伤害,但只有6.5%曾接受过医生治疗伤口。

对自伤的孩子们而言,自伤行为最常见的目的是减少负性情绪或解决人际困难:
“看着鲜血流出来时,觉得很舒服,甚至有些开心。”
“其实感受不到什么疼痛,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释放、解脱、以及愉悦。”
“拿着刀的时候,感觉压力都变轻了。”
在一些情况中,损伤也会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惩罚,自伤的行为模式类似于成瘾,造成的伤口可以变得更深、更多。
这些有自伤行为的孩子们普遍具有一些比较相似的特征:敏感、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朋友比较少,学习成绩一般或者比较差,兴趣爱好少,和父母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
家长们可能会认为,“青春期不都这样吗,叛逆,过几年就没事儿了”。但如果你和这些孩子认真交流过,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很痛苦,内心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业,环境,和父母的关系等等。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往往容易被父母忽视,他们敏感,自尊心比较强,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的长相、穿着。他们以为自己很成熟,但他们往往还缺乏一定的应对能力,难以解决所有的困惑。
因为缺乏特定的社会问题解决技能,更可能选择消极的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也更常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负性情绪,体验也更强烈,具有高度的情绪失调和自我贬损。

当负面的情绪感受达到一定量之后,就像是休眠的火山突然爆发一样,会产生巨大的威力。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让自己内心平静一些,他们就会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
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自伤行为都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越依赖这种应对方式,他们真正的问题应对和解决能力就越匮乏,他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也就越差,他们的心理状况也就越糟糕。
甚至这些自伤的孩子很可能同时面临着其他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心境障碍、进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药物滥用等。这些心理疾病的出现也会增加自伤行为的风险。
此外,虽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不是自杀。但纵向研究发现,自伤当事人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的数百倍之高。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可能面临着远高于常人的自杀风险。
02
写给孩子和家长们的话
如果你是那个陷入了非自杀性自伤的孩子,请先抱抱自己,感谢自己在黑暗中没有放弃。
可能你的内心,正承受着强烈的痛苦和压力。
这些压力来自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业,环境,或者是父母的关系,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你往往手足无措,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让自己内心平静一些,你选择了这种伤害自己的行为,你用疼痛和血液来减少空虚和不真实感,或许内心的疼痛感受太强烈了,身体的痛感反而能够安抚内心的感受。
处理这些情绪特别不容易,但也许在一些时候,你会觉得似乎有那么一丝空隙能够让你再做出最后的挣扎,用其他方式来代替自伤,虽然那很艰难。
请你试试看,在预感到情绪将要到达高点却又还没有到达时,用别的策略试着去接纳自己的各个样子。即使只会有一点帮助,那也是新的生活。
最后,如果你觉得自己难以支撑的时候,你还可以寻求帮助,去和专业人士聊聊,也许他们会更加理解你的感受,也更能陪伴你一起走进这个无望的漩涡,再一起一点点努力走回到生活轨道上。

如果你是那个陷入了非自杀性自伤孩子的家长,也请你抱抱你的孩子,自伤行为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孩子的一种求助,如果他们让你知道或看见,证明他们对你仍有渴求。
你肯定会为担心孩子出现自杀行为而紧张不已,甚至对这些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感到愤怒,因为认为他们这样伤害自己是为了威胁父母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别急着去责怪你的孩子,或是用自己的方式教育说服他们不要再伤害自己,你需要放下内心的评判,才能真正地理解你的孩子。
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在用这些激烈的行为来表达什么?为什么他们会置于不得不用自伤来解决问题的处境?然后,请在他们想要交流的时候与他们一起谈论和面对这些。
父母需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和倾听者,时常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就他们遇到的问题给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反馈,还有鼓励,还可以举一些自己的例子,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理解他,关心他并且支持他。这样他下次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更加信任你,愿意请你帮忙。
如果孩子不愿意讲,父母也可以尝试引导他们,猜测他们可能遇到了哪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询问老师同学,然后再采取合适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父母还要注意分寸,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事无巨细地询问。
管与不管,控制和放手之间要做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03
来自专业人士的帮助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也可以向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治疗非自杀性自伤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等。
其中,DBT是减少青少年反复自杀企图和自伤行为的首选干预方法,通过参与DBT项目,青少年们能够习得四个重要的技巧:
| 正念技巧
自伤的特点之一是“反复性”,他们长期处于反复思考负性生活事件并反复体验消极情绪的状态。
通过掌握正念技巧可帮助他们改善负性自动化情绪,以达到与负性情绪共处的目的,减少或避免自伤行为的发生。
| 承受痛苦技巧
通过全盘接受、转移注意力、放松及自我抚慰等方法,帮助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脱离出来。
有自伤行为的孩子在应对方式上多采用发泄情绪的策略,处理问题时多选择逃避,承受痛苦技巧可帮助他们增强承受痛苦的能力,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 情绪调节技巧
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通常情绪强度较大且容易波动,并带有强烈的沮丧感,故情绪调节对他们非常重要。
通过认识情绪、关注情绪变化、宣泄情绪等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应对产生不良行为的原生情绪和衍生情绪,减少情感易损性,以达到情绪的平衡。
| 人际关系技巧
部分青少年通过实施自伤行为来获取他人关注和同情,逃避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此达到调节人际关系的目的。
人际效能技巧通过建立掌控感和自尊、倾听、表达等方法,帮助患者在人际关系中达到兼顾彼此,改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爱、陪伴和支持。
最后,随着环境的改变,思想的成熟,以及对冲动的较好控制,孩子的自伤行为会逐步减轻,一旦度过了心理危险期,步入成人期后,一般不会再出现自残行为。

自伤行为的出现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孩子的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被困住的人们,请务必牢记,除了伤害自己,还会有千千万万种方式脱离面前的困境。
请不要独自承受,给周围人一个帮助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