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才是机械王道:翻盖机与星际迷航的隐秘历史


作者
船长,宅学家,太空美学研究员
在咸鱼搜索“翻盖手机”,留言区仿佛时光停滞在了90年代。


豆瓣小组“日系手机同好会”,3480名成员在这里交换二手机心得。

百度“翻盖手机”吧,人们炫耀着4台不同颜色、真希波壁纸的京瓷701。

这是翻盖考古学家和折叠发烧友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翻盖,又称折叠,一种手机样式,由铰链连接两个部分,翻开盖才可见到主显示屏和键盘。
优点,是翻盖的瞬间自带爽感。
缺点,也很明显,用力开合容易造成如下悲剧。

都2020了,为什么还要讨论翻盖?
因为它看似老旧,但永远迷人。
如今,满大街人手一块“黑镜”的时代,翻盖就像一支来自工业黄金时代的反骨,闪耀着结构主义和机械美学的光芒,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的模样。
01
翻盖,世纪末未来狂想
说翻盖,不得不祭出所有翻盖机的老祖宗,《星际迷航》里的通讯器。


通讯器的设计者是美籍华裔艺术家郑华明(Wah Ming Chang)。
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肯定熟悉他的作品:相位枪,通讯器,三录仪,葛恩人,罗慕兰飞船……
郑华明是一位雕塑家兼动画师,在好莱坞工作数十年,默默无闻。他设计的众多道具,曾在许多经典影视作品中留下印记。


人们普遍认为,是《星际迷航》启发了翻盖手机。
当时就职于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曾在纪录片《威廉夏特纳如何改变世界》里提到:
“柯克船长的通讯器,对别人来说是个幻想,对我来说是个目标。”


不过2015年的一次采访里,老爷子澄清:
我受《星际迷航》影响发明手机是个谣言,如果非要说流行文化的启发,反倒是美漫《侦探特雷西》(Dick Tracy)的通讯手表给了我灵感......


Well......
其实「科幻」与「技术」相互借鉴,谁启发了谁这种事儿,永远掰扯不清。
但这并不能掩盖《星际迷航》留下的精神财富。
20世纪是物质的黄金时代,也是工业设计的黄金时代,人们痴迷于产品的物理属性:形状、尺寸、结构、色彩、质感………
只有在迷恋机械的年代,才会诞生“翻盖“这种技术狂想。
上世纪60~90年代,大批工程师、科学家看着《星际迷航》长大,于是——
NASA将第一架航天飞机名为“企业号”。
电脑之父埃德·罗伯茨(Ed Roberts)将第一台家用电脑命名为“Altair 8800”,Altair来自《星际迷航》中的阿尔泰尔星。
NASA深空探测器的离子推进受到《星际迷航》“Spock's Brain”这一集的启发。
苹果公司首席科学家史蒂夫·珀尔曼(Steve Perlman)受《星际迷航:下一代》启发而发明了 QuickTime 播放器。
......
电子通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的爆发,少不了《星际迷航》暗中助推。包括“翻盖机”在内的剧中设备,也因此与geek之魂划上了等号。
“整整一代小孩幻想着掏出翻盖通讯器大喊‘Beam me up, Scotty!’如今遍地都是的翻盖手机,就是对这种幻想的最好回应。”
——《时代》周刊

“翻盖机”的流行还有其他原因吗?当然。
第一,不觉得折叠时的“啪咔”声很酷吗?
别人都低头划拉屏幕的时候,你掏出一部翻盖——咔!用完合上——啪!这样的场景简直不能再酷。

虽然“动漫角色都用翻盖机”是个伪命题(有人总结了用上智能手机的动漫角色,事实证明,日漫也是与时俱进的),然而最经典的那批日漫,翻盖机的上镜率可是很高的!
日漫常青树《名侦探柯南》

轻改先河《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

废萌始祖《轻音少女》

SF日漫里程碑EVA

b站命名番《某科学的超电磁炮》

校园番鼻祖《凉宫春日的忧郁》

吐槽向名作《幸运星》

少年、水手服、超能力、翻盖机
=
平成动漫主角标配
这些作品,哪一部不是无法复制的类型开创者?主角使用的翻盖机们,也就一并成为了时代の泪。

2000年初,虽然翻盖机在国内经历过一波本土化,一度成为电视购物中商业大佬+成功人士象征。
然而,翻盖的原味内涵,永远是平成时代日漫、日剧共同制造的一场千禧年赛博之梦,新世纪都市物语啊!

第二, “折叠”,机械结构的性感与快感
在《有种触屏一代不知道的爽,叫做按钮》这篇文章中,我们曾聊过“物理反馈”在当代智能设备上的消失。
首先,“反馈”是人类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
操作者通过感受震动、阻力、弹力等等来得知机器状态。就翻盖机来说,一开,一合,这两个动作告诉你:我接听了,我挂断了。
机械操作给人的爽感不仅仅是安慰剂,还是一种“信号”。

其次,裸露的机械结构是一种性感。
在ACG文化与科幻片的加持下,它时髦,梦幻,也明晃晃地宣告:
我是力量与技术的象征。
网上冲浪刚刚普及的年代,这种感觉更能凸显。
平板时代,电子设备向一体化前进,触控取代机械,元器件缩进机身内部,确实方便,但也牺牲了我们丰富的触觉和机械的独特质感。
电子设备同质化严重,让人愈加想念《星际迷航》里的技术美学——
未来应该是丰富的,既有库布里克式的光洁一体,也有罗登·贝里式的折叠翻盖。
未来,应该不只一种。
02
折叠的消失与复苏
折叠,带着工业美感、宅与geek之魂从千禧年走来,如今在一款新产品上复活了。
ThinkPad X1 Fold,全球首款折叠屏PC。
作为一种兴起、衰落、跨越半个世纪再次复苏的未来狂想,折叠也集中体现了「技术」和「想象」的制约关系:
当你离一个技术很远的时候,想象可以很疯狂。直到2002年的《少数派报告》,科幻片还在想象可弯曲的“柔性报纸”。

紧接着,平板时代来临,这样的屏幕又很少出现在科幻作品里了,因为人们知道技术还实现不了。
2010年后,柔性屏移动设备的问世再次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折叠屏PC的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
近些年科幻片中机器人偏“柔软”“平滑”的质感,就体现在了ThinkPad X1 Fold上——它生物感更强,呈现出「有机」与「无机」的杂糅。

你可以将它完全展开,使用数字触控笔进行如纸笔一般的创作;
你可以将它竖在桌面上,借助磁吸蓝牙键盘进行沉浸式创作;
你可以将它弯折,进入双屏幕模式同时进行电话会议和文档工作;
你可以将它合起来,折成一本书的大小放进口袋;
它具备5G连接能力、13.3英寸2K分辨率可触控屏幕,重量仅999克。独家的转轴技术、镁合金-碳纤维框架让它支撑起5层屏幕,展开后依旧坚固平整,同时满足耐久性测试要求的折叠结构。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罕有分毫不差的精准,但对未来的期待总是亘古不变,物质极大丰富,健康青春永驻——至于设备,体积越小越好,功能越强越棒,从孙悟空的金箍棒到孙悟空的变形胶囊无不如此,于是ThinkPad在实现了折叠键盘的蝴蝶机、旋转屏幕的Twist、插拔螺旋的Helix和360度翻转的Yoga之后,带来了屏幕可折叠的Fold。

“从交互分离到交互融合,让一切基于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进化。”
你需要像书本一样分屏浏览时,只需要点一下,它就可以自动分屏;当你用笔记本模式需要进行文字输入时,它会主动为你弹出虚拟键盘。
而当你使用外接的Fold mini键盘时,键盘贴合屏幕的一瞬间,使用界面会瞬时调整到最佳视野。
Lenovo Voice,让你直接用语音完成操作,从命令电脑,到文字转录皆可在谈笑中完成。
而当你需要书写绘画时,独有的主动式电磁笔,4096级压力感应,让你在屏幕上,完美展现笔迹。

如果你觉得分享时的屏幕不够大,此时你要做的,不是外接设备,而是将Fold展平,将舞台成倍扩展。
X1 Fold选用13层的架构设计,在仅仅11.5毫米的厚度内,完成了供电、运算、散热、显示的组合。

X1 Fold搭载全球首款性能强劲的,英特尔混合技术酷睿处理器的Lakefiled平台,采用10 纳米 Sunny Cove 内核加10纳米Tremont 内核的混合技术的处理器设计。

世界也许并不只是都需要在咖啡馆的落地玻璃前打开的笔记本,围绕着一次不同的折叠,一些新的体验和可能应运而生的时候,未来也多了一些不一样的可能。
思考注定是推动时代进化的动力,那么这次,就让折叠为思考进化吧。
翻盖控,“一本”满足。

参考资料:
Did Star Trek Communicators Inspire the Invention of the Cell Phone,2019-1-6,Brain Cronin
视频 Marty Cooper interview for Scene World Magazine,youtube
Wah Ming Chang,THE MAKING OF A MASTER,www.heroco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