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海心理:青少年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父母怎能视而不见?

2023-06-10 16:09 作者:合肥军海心理中心  | 我要投稿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多是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的,以前我们认为不太多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面对孩子的倾诉,很多父母并没有足够重视。在日常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孩子们经常会非常苦恼地告诉心理咨询师:“我可能得了抑郁症,但是我的爸爸妈妈一点也不重视,反而总是讽刺、挖苦我。”



父母为什么不重视青少年抑郁症?



父母不重视青少年抑郁症,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结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我们发现,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成长环境的差别



很多父母一听到孩子说自己情绪有问题立马就说孩子矫情:“我们累死累活的供你吃好的、穿好的,你就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你有什么可抑郁的呢?”



这不是他们冷漠,而是源于他们成长的时代背景。父母成长的年代,大家都很穷,读书机会不多,反而要帮家里干活儿。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他们穷怕了,只要物质丰富,有书可读,他们就感觉自己非常幸福了。



而现在的孩子,出生时物质就很丰富,自然就会追求更层次的需求。两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造就了极大的心理隔阂。



还有的父母会说:“现在的小孩真脆弱,我们小时候没少挨揍,有谁得病了?现在打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抑郁。”的确,父母小的时候大部分家庭还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虽然挨揍的时候也很难受,但是兄弟姐妹、邻居、同学聚在一块高高兴兴的玩一玩,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代孩子,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没有那么多可以倾诉和玩耍的对象;课业负担太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通过玩耍来释放内心积压的巨大压力。



当父母缺乏自我觉察的时候,就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这种想法都是对的,就更加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



被不科学信息误导



很多父母没有深入了解过抑郁症,只是听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有一种说法:抑郁症就是心灵的感冒。父母一听,感冒有什么大不了的,吃药就行了嘛,甚至不吃药也能扛过去,孩子自己就会调整好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抑郁症比感冒可严重太多了,如果早期不重视的话,很容易发展成重度抑郁症,患者不仅没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存在自杀的风险。



另外有些新闻说有的抑郁症患者通过唱红歌、跳鬼步舞、跑马拉松等等就可以康复了,其实,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而且这些康复者前期也吃了药,做过心理治疗,甚至部分人根本就不是抑郁症,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被媒体片面的报道出来,造成一定的误导。



强烈的病耻感



有些父母也想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抑郁症,但现实非常残酷。在国内,专门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医疗资源非常稀缺,能够提供高效化、综合化心理干预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很多父母知道孩子很痛苦,也看过很多大医院,大专家,但效果都不太理想,他们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心里也很无助。



而且社会上很多人仍然歧视抑郁症,导致父母的病耻感非常强烈,总害怕子女的病让别人知道,既丢面子,又对子女不好,所以才讳疾忌医,不重视治疗。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表现,一定要重视起来



一、似病非病



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昏;有的说自己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二、无缘无故的就心情低落



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今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



三、激烈的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四、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


军海心理:青少年抑郁症就在我们身边,父母怎能视而不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