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不了太子 浮沉挡不住热忱 ——2021.4.11“大蝴蝶” 随想
我是一个普通却又幸福的年轻戏迷。
作为浙江诸暨人,喜欢越剧或许算不上稀奇。小时候跟着爷爷看草台戏,几乎所有的传统剧目都看过。真正从艺术的视角看待越剧,始于初中,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戏迷培训班,我打开一扇新奇的戏曲大门。
年龄增长,我对戏曲,也产生越来越多元的理解。剧种应该发展,观众也应当成长。所以,或许要给观众成长的空间与时间。比如我,这个从芥子学堂迈开新的探索步伐的小芥子,多希望早点经济独立,去支持在市场里浮沉的越剧,甚至是其他剧种。作为充满期待却又力量薄弱的大学生,虽然知道一出戏背后凝聚着无数付出,但看到目前尚算亲民的票价我仍然会一再犹疑。一边担心下个月是否要吃土,一边又多想去看看那些以前只在荧幕里见过的偶像。
本次展演季,蝴蝶剧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一出,让在家养病的我兴奋异常。 开学前意外胸椎骨折的我,卧床养伤的心情说不上好,但是想到回学校后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再次来到蝴蝶剧场,见到偶像,却又充满了希望。
受伤以后,感觉自己记忆力退化许多。吃完饭时朋友提醒我,才突然发现自己报名了当日的蝴蝶剧场志愿者。于是顾不上吃完,急急忙忙赶往。伤虽未痊愈,为了尽快到达剧场,我竟开始受伤以来第一次奔跑。 回程时,差点错过末班地铁,也着实捏了一把汗。
到达时,已经迟到一个多小时,十分惭愧。令我惊喜的是,分配工作的哥哥竟然认出我参加过芥子学堂!
置身剧场,创世纪的七天历历在目。这七天,让我不再只聚焦于舞台一隅。在大剧场二楼,我欣赏台上,也审视台下;我琢磨灯光,也打量舞美;我神游乐池,也思考掌声……
这是自芥子学堂,大蝴蝶国庆演出后,第三次回大蝴蝶。当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入耳,当熟悉的唱段次第呈现,作为戏迷,我有着说不出的幸福。虽然看不清脸,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声音,多么亲切啊!
绍百的狸猫换太子,以及以之为代表的传统剧目,在家乡可以说百看不厌。接地气,不仅因为剧目寄托着越地百姓的道德理想,我想更因为绍兴小百花在思考台下的人们期待什么。相较于以往的版本,当晚部分唱词有所改动,使得人物的主要品质更加突出;没有过多的内心语言呈现,减少了老戏迷的疏离感,也能抓住新戏迷的注意力。也让我觉得更亲切,似乎是老百姓更喜欢的解读。
我想这不失为对于蝴蝶剧场的一种启示。
之前曾有照片将梁祝与国外汽车置于一图,我虽理解这背后走向国际,探索时尚的勇敢,但实在无法引起我的审美好感。色彩尚需和谐方能美而不怪,白色,粉色与工业气息颇浓的色彩相衬,似乎显得怪诞。
越剧生于朴素,或应以哺育朴素为重。还记得学习强国里的两段百听不厌的越剧《海国公主》,故事虽改编自西方童话,但越剧的独特叙事却让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淳朴。茅老师颜老师年轻的声音更是让人无比怀念。诚然,当下文化竞争愈演愈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势不可挡。但倘若我们失掉了原生土壤的滋养,又怎能保全独特品质?
岁月无情。像茅老师,花帅这样的越剧中坚力量如今依然在舞台上活跃,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多么希望梅花傲雪更芬芳,但容颜衰老不可挡。我想梅花之约,在于不断刷新经典的温度,譬如将《海国公主》再次搬上舞台(这有一点私心的成分)。而新的使命,或可放手交给年轻演员去奋斗。成长中的小芥子,成长中的观众,我想不会辜负年轻的梦想。
犹豫再三,我在病床上下手了《陆游与唐婉》。茅堂主, 我们4.20不见不散!
一枚小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