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机构解析:母亲与女友掉进水里,救谁?
鱼和熊掌,究竟选哪一个?
鸡肋骨没有太多肉,是吃掉还是扔掉?
母亲与女友同时掉进水里,到底先救谁呢?
每当人生中遇到这样的“送命题”,有些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于是在犹犹豫豫之中鸡飞蛋打,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著名的“布里丹效应”。
阐述定义
布里丹效应:又名“布里丹毛驴效应”。指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最后毛驴因迟迟无法做出选择而饿死。
该理论由十四世纪法国唯名论哲学家Jean Buridan提出——
自由意志有时候会导致人“无作为”,因为选项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有太多选项”,反而会造成我们“选择/决策能力的丧失”。
效应来源

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小毛驴每天需要吃干草作为食物。于是布里丹就每天向附近的村民们买一堆草料来饲养毛驴。有一天,来送干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敬仰与尊敬,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毛驴的另一边。于是,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以及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左看看,右看看。一会儿闻一闻这堆的味道,一会儿用鼻子拱拱另一堆看新不新鲜,就这么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来回反复,最后饿死在了草堆旁。
这就是著名的“布里丹之驴”(Buridan‘s Ass )的故事。相关科普
选择越多越痛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里.施瓦兹(Barry Schwartz)提出的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选择悖论。
当我们面临的选择越多,越难做决定,同时也会带来焦虑,不安,甚至痛苦。
选择过多有时候反而会让人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当我们越是想做出“最好的选择”,这种想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会造成巨大的“认知负担”,会耗费我们大量的精力与脑力去做对比与权衡。
在这种情况下,极大可能为了不造成损失也不承担风险,于是避而不做选择。
即使我们最后艰难地做出了选择,人们会觉得自己最终被选中的那个也会逊色很多,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有价值。那么,是否我们足够聪明智商高,就能够很快的做出选择呢?
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的国家首席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E.Stanovich),在他的著作《超越智商》中曾提到: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数学教授,然而这个人却干了一连串的蠢事:例如在股票该卖掉止损时反而继续买入,结果他亏损了一大笔钱。
明明是拥有很高社会成就的聪明人,然而这些人居然也会干蠢事。如果说智商测试测的是:人们是否拥有能够取得成就的能力,那么为什么高智商的人群依然会干蠢事呢?
Stanovich在书中提到:目前的智商测试仍然比较狭隘,忽略了对理性能力的测量。而理性能力对于我们的社会成就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为此,Stanovich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做理性障碍,这个词有点像智力障碍,但二者并不一样。一个人可以在智力上完全正常,然而由于拥有理性障碍,从而导致这个人做出许多错误的决策。
所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智商并不能够帮上我们的忙。相反,你的智商越高,反而做出愚蠢决定的几率更高。
案例分享
“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无力供养她们。当我有能力供养她们的时候,我已经不需要她们了。”
—伊曼努尔·康德在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中曾经提到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的感情故事。据说康德年轻时曾经考虑过向两位女士表达爱慕之情。最先开始,康德心里一直暗恋着凯塞林克伯爵夫人,结果当他犹豫许久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向人家求婚的时候,这位伯爵夫人已经与另一个贵族步入教堂。另一次是他正思考要不要向人家求婚,结果他在清算资产,计算自己的收入和开销以后,便把这个决定一再往后推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准备向这个女子求婚,这个女子却带着仆人走了,离开了哥尼斯堡。当然,现在我们能理解康德当时纠结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经济状况,然而在他反复犹豫中,那些机会都悄然溜走。所以后来,康德再也没有考虑过结婚的事,如果他发觉有朋友借着宴会之名给他介绍对象,他宁愿直接不赴宴。最终他终身未娶,与他的哲学思想相伴一生。虽然这个故事有杜撰之嫌,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在选择的节点一直纠结、拖延,从而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但凡事有得必有失,康德没能获得世俗婚姻的幸福,却获得了真理、智慧的眷顾,获得了精神世界的富足以及为人类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个人见解
做选择的难点,通常在于我们对于“未知”总是抱有迟疑,总是想要试图穿破那些迷雾凭借自己的智慧来为自己挑选一条康庄大道。然而那条我们自以为的“康庄大道”其实从未出现过。所以,选择是我们人生中逃不脱的一件事。那么,想要避免“布里丹效应”带来的后果,我们可以尝试着从这几点入手:
1.控制欲望人类是由欲望支配的动物,而欲望同时也是我们最本源的驱动力,一直鞭策着我们不停地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欲求。然而欲望既是驱动力同时也是伴随着毁灭性,容易让我们冲昏头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想要驾驭住我们自身的欲望马车,而不被它的力量所吞噬,就需要控制住内心的贪念。不去肖想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不去与周围的人攀比;不去强求那些原本就不属于我们的人或事物。常常觉察自身,究竟拥有着一些什么,而这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便利与幸福。知足常乐者,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
2.独立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会被很多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所裹挟。觉得那些话语都十分有道理,无意之中就被带跑了自己的真实意愿。例如消费主义鼓吹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等营销概念。然而,你是真的想喝奶茶?还是跟风觉得应该在秋天的时候去喝一杯奶茶呢?所以当我们接受到一个新的信息的时候,最先做的事情是应该是审视这条信息背后暗含的逻辑与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判断这条消息是否真实?背后的诉求是什么?同时,自己的原本价值观是什么?自己的核心需求又是什么?这一条消息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对每一件事情每一条信息保持怀疑,而不是在接收到的时刻就全盘接纳放弃思考,能够让我们避开很多人生道路上的深坑。
3.明白自己的核心需求,当机立断选择困难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又什么都想要,所以才会在选择当前犹豫不决、辗转反侧,感到自己无法取舍。尤其是当两个选择都看起来“差不多”,各有各的吸引力的时候,就会陷入“选择悖论”之中。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如果这一天是世界末日,你只能带走一样东西,那样东西究竟是什么?当你清楚了自己的核心需求之后,无需犹豫,直接作出选择。因为越是拖延,越会让思维发散,如丢芝麻捡西瓜的猴子一样,最终可能陷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境地。
4.降低预期,不必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你当下的选择。很多人在做出选择之后会感到后悔,常常想:“如果我当初选择了xxxxx,我现在就不会落入这样的境地之中。”然而,你焉知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不会有同样的想法?当我们在选项A和选项B之中做出选择之后,选项A变成了已知,于是未知的选项B就在我们脑子中充满了诱惑力。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是人类永远不能摆脱的一种幻想。所以,当我们试图降低自己的预期,不会肖想做出一个选择之后我们就能够得到所有,而是客观冷静的对待它,并且权衡出自己的“得到”与“失去”,做好选择之后内心的“失败”预案。更能够让我们以平常心来对待人生之中的大小选择。
然而如果我们什么都想要,永远都想着追求“稳赚”“最大利益化”,最终越可能会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不贪婪不强求,能够有所取舍的人,有时候反而能够收获更多。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不在选择本身上而耗费时间,而是勇敢的做出选择之后,承担做选择的责任与义务,并努力耕耘,你就已经收获到了你所拥有的最大利益。
选择本身,于我们而言,就是一次对于自身核心需求的叩问。每一次选择,都是让我们明确自身的意愿,找到自身最大欲望根源的试炼。能否从每次的试炼之中脱颖而出,穿越世间种种欲望所带来的诱惑,找到真实的自己,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愿大家都能无悔选择,拥抱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