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故宫玉器篇


玉龟甲与刻图长方板:新石器时代。作品由两件玉龟甲与一件玉板组成,出土时,玉板夹于两块龟甲间。玉料皆蚀成灰白色,硬度很低。背甲隆起,中间有一条顶起的脊线,前部脊线的两侧各有两个钻孔,其间亦有凹槽。腹甲较平,两侧上翘,各有两个钻孔。玉板为长方形,微隆,三面边缘凹下,周边二十三孔,玉板表面刻环形、星形,圭形纹样组合。玉龟在红山文化及良渚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有玉龟甲,可见玉龟甲使用范围之广,在古代龟壳是占卜的工具。用龟壳占卜凶吉、成败,在对立的事物中确定方式,这种方法在古代非常流行,古文献中多有记述。玉龟壳的发现,证明了这种占卜方式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流行,也表明了文化的传承关系。对于玉板图案所表现的内容,学者多有推测,有学者认为作品天圆地方为宇宙观的体现,有学者认为所刻图案为河图、洛书,还有学者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推测。
玉勾连云纹灯:战国。战国勾连云纹玉灯呈青色。由三块玉雕琢成盘、柄、座,结合为一器。圆盘,浅腹,中心凸起五瓣团花柱。柄呈束腰状,上端雕三瓣玉兰花,仰承灯盘,中束腰,下满饰勾连云纹。座中部凸起,饰五瓣柿蒂纹。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战国时期流行盘形灯,此灯样式仿盘形豆,为战国玉器中所少见。作品所饰花纹,除柿蒂纹、花蕾纹外,多为勾连云纹,这种花纹以一个单一图案进行四方连续的组合,充分表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图案满而密的装饰风格。
玉辟邪:汉。长10.9cm,高3cm。青白色玉料,有大面积桔黄色斑,粗颈、短足、张口、头部有角、身两侧有翼,翼由前后两组羽组成。卧伏于地。此作品为汉代兽形玉镇,目前所见此类作品数量极少,又多为苍玉,玉质精美者又少,美玉而带枯色斑者更少。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出土有一件汉代玉辟邪,与此器特点相似,足证此器为汉代真品,此器应为清代官廷收藏的稀世珍玩。
玉夔凤纹樽:汉。高12.3cm,口径6.9cm,足距6.8cm。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顶端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玉樽所饰花纹为汉代玉器的典型装饰,夔凤纹细而直,表面呈瓦沟状,谷纹则疏密适度,其间又有阴线勾连,樽体近足处还饰有兽面纹,矩眼直眉,为汉代兽面纹的典型。
玉“长乐”谷纹璧:东汉。宽12.5cm,高18.6cm。孔径2.6cm,厚0.5cm。玉料青褐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体扁平,圆形,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出廓处透雕铭文“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的两侧各有一对称的独角兽,造型古朴,形态生动;肉部饰谷纹,内外缘有凸雕弦纹一周。此璧流传至清代被收入宫中。清乾隆皇帝非常喜爱此器,特作诗一首,并刻于璧的外圈边沿上。
玉双人耳礼乐杯:宋。高7.5cm,足径4.3cm,外口11.4cmx11cm。青玉,局部有褐色沁斑。杯圆形,内壁凸雕三十二朵排列有序的朵云纹,外壁于墙格纹锦地上以浮雕和线刻饰人物、动物纹。所饰人物是十个乐伎,或在唱歌,或手拿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姿态各异;人物间有小鹿,皆嘴衔灵芝;两侧各镂雕一直立于云上的仙女。此器表现的礼乐图案,描写的是宋代贵族生活,是一件具有浓郁宋代风格的作品。
玉螭耳十角杯:宋。高4.6cm,対角距离10cm,对角足距5.6cm。青玉,局部有褐色沁斑。器圆雕,内空可贮物。杯体呈十角形,两侧各镂雕一形式相同且对称状的螭纹耳,外壁通体光素无纹。外通体光素和造型的对称,反映出了宋代玉器造型和纹饰的通俗明了和讲究布局对称的特点。螭耳,来源于古之纹饰。十角造型,独具宋之流行的时风。此器堪称集古今时尚而作的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
玉龙凤双连尊:清乾隆。长26cm,宽13.5cm,高27.4cm。青玉,雕两尊相连,一尊高而无盖,颈外盘绕一凤,肩两侧各有一象首形耳,象鼻之下套一活环,腹上部饰夔龙,下部无细纹; 矮尊于其侧,有盖,椭圆环形钮,盖面饰夔纹,饰夔纹,两尊相连接,连接处有一凤,呈飞翔状,器底腹部扁而宽,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高224cm,宽96cm,重约5330公斤。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以名贵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
白玉《桐荫仕女图》:清,高15.5cm,长25cm,宽10.8cm。桐荫仕女图玉饰巧作为一处江南庭院的景致。檐瓦微垂,中有圆月形门,上嵌半月形门扉两扇,门半开,内外各立一长衣少女,门外少女手持如意,门内少女双手捧盒,二人透过门缝相互观望。玉工利用玉料外面橘黄色和白色皮子,琢制成四周的桐荫蕉叶、太湖垒石、檐柱石桌等,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安谧景象。器底部平而无纹,以阴线刻乾隆帝御识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又完璞玉。御识。”及御题诗:“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荫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乾隆癸己新秋御题。”并钤“乾”、“隆”印二方。桐荫仕女图玉饰是清代俏色玉雕的代表作。桐荫仕女图玉饰是依据宫廷无名氏所绘油画《桐荫仕女图》册改制而成的。这表明清代宫廷玉雕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匠人自我设计、自我加工的做法,有了设计和制造上的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