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的这些年,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果要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提到写作的渊源,最开始便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妈逼着我写的那些日记,大多是应付我妈,寥寥草草的几个字,今天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爷爷的金鱼死了一条,第二天,爷爷的金鱼又死了一条。
后来还真的记录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现在翻看这些日记,感谢儿时的写作,让我无论是在18岁、28岁、88岁都可以翻看我童年的生活。
毕竟在那个年代,诺基亚手机都很罕见,我若想回忆童年生活,便只有通过看小时候的日记。
15岁去读了专科院校,过得很不开心,便开始写大量的日记和文字,算是那5年里唯一的一种宣泄方式。20岁那年参加工作,又写了好几本日记。里面有我初入职场的困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刚成为一名教师的欣喜。
23岁的时候写了一篇《远去的吆喝声》,发表在了当地的纸媒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我期待我更多的文字可以发表,被印刷,想出书的念头开始萌芽。

以上这些写作都是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真正想写的。
24岁的时候开始给公众号投稿断断续续收到一些稿费。
25岁-26岁,开始做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接文案,为了流量和钱而写作,即使写得不开心,但是为了自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住更好的房子,不再合租,于是拼命的写写写。
除去上班的时间,大部分都在看书写作,凌晨一点的灯火通明、凌晨4点灰蓝色的苍穹都留下过我书写的痕迹。
不知道写了多少字,只知道键盘敲坏了两个,也通过写作赚了好几万。
27岁那年搬家,一个人独居,有了一间书房。
毕竟伍尔夫说:女人要写作,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
这几年搬了很多次家,却一直把这些日记带在身边。
所以,我最初的写作以及到后来的写作变现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27岁也就是2021年,在准备考研,于是写作停更了很长时间,偶尔只是在公众号上发一些碎碎念。
今年,准备写作回归我心,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记录自己的转型历程,不再为了流量和变现。只为和我同行的人,以及追随者一些价值和启发。
我想让更多和我一样想改变现状的姑娘,在我的笔下的文字里,看到有迹可循,她们并不孤独。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写作的书制定了100天写作计划,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写15分钟就停止,现在已经坚持7天了,由于写的都是一些碎碎念,不成文,不成体系,所以不发表在公众号上。
后期公众号发表的文章,预计分为3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把我小时候的日记发出来,梳理一下童年的那些日子我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因为昨天在翻看我11岁的日记的时候,无数次的提到了想S,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那一刻好心疼自己的11岁,竟然过得这么痛苦,日记里大部分记录的都是父母的争吵,最开心的事永远是和爷爷在一起。翻看这些日记我很伤心,我想到如果如果以后自己有女儿,我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童年这样凄惨,竟然有想S的想法,有那么一刻,我觉得父母是失责的,他们从来没有关心过我过得快不快乐。但是我又不能怪罪他们,毕竟时代的大环境所迫,他们更是没有童年的人。而我童年里唯一的光,就是我的爷爷。)
第二个板块,记录自己转型这一路的探索与成长。
第三个板块,6月份开始写100个小镇姑娘的故事,目前已经有好几位想写的人选,在写她们的故事之前,我会提前找她们沟通,也会语音采访她们。
写好一位会同步到公众号上,希望平凡姑娘的人生抉择被记录、被看见。
一个女孩子的人生从来不应该被结婚生子来衡量定义,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自由和爱。
最后,还是想出书,所以今年文字方面,以优质内容为主,所有的输出标准,都按照出书的质量。
谈到出书,小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前几年也有,只不过觉得很遥远、很遥远。
后来3月份的时候,和捌匹马聊天,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说《母亲和村庄》那篇文章写得很好,让我有计划地去写一本书出来,小镇青年的成长和无奈,以及村庄的变迁。让我先写出来5万字,如果真的写出来稿子了,后面总有机会的,乡土的就是大众的。


朋友圈里也有人鼓励我写,并且让我定位小镇青年的困境和成长,再植入女性力量的元素,小镇青年+女性力量。
谈回写作,有时候写作真的挺痛苦的,前段时间就想写下一篇关于我爷爷的文章,写写停停好几次,因为写到一半实在是太难受了,写不下去。
写作是一种自我剥离,一层层地剥开自己的过去。
写作是一种自我燃烧,自我救赎。
写作是我最倔强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