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50同人文卢世瑜——“殉道”

2023-01-06 08:40 作者:思琦的独家记忆  | 我要投稿

卢世瑜·同人文  

殉道

有德如玉,需养之、需护之,不可闲置之遗弃之。

有德如玉,家国当成全之、爱惜之,不可玷污之抹杀之!

不然,人固非人,国亦不国,小事可成而大义尽毁!

非独储副一人,使有德之人尽不失其位,是我辈之责,是家国之责,是天下之责!   

——————————   

华亭卢世瑜,廿二娶妻,廿七登科,三十得子,五十子丧。初入翰林,后调地方,后返中央,官至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卒年五十九岁。赠太子太傅。谥文贞。    

关于情

入仕三十载,桃李满天下。虽然都喊他老师,但别的都只是门生对座主的称呼。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只有两个——儿子和学生。老师是很正统的江南文人,家庭和睦,儒雅聪明,科举和仕途也都相对顺利。所以企图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盘套在儿子身上,忽略了儿子是个体的人,学业也好婚姻也好,最终造成了他说的“逼迫过度”,让儿子英年早逝。这是他人生中最痛苦最遗憾的事清,也是不想再度揭起的疮疤。其后他以自己的终身之憾劝说天子,舍弃了臣下对君王的一惯谏议模式,只是一个父亲对另一个父亲的规劝,和深度交心。

独子过世前五年,前天子把当时封号为华亭郡王的小小学生交给了老师。期语是“请你来教我家子弟,望你尽心竭力成就他作忠、孝、仁、义,堂堂正正的君子”。按照前天子的诉求,老师是业师,人师,而非帝师。这是前天子本人性格,和对儿子的失望后,双管齐下共同的心理投射(当然萧定权另有一整套完整的保傅班子那是后话)。

所谓“国器”,所谓“国本”和他多次担任主考,维护培养过的那些门生们一样,这个孩子也是他一世为国家精心培养的希望。何况这孩子从小就展现了符合所有人期望的一面,认真履行了所有国家要求他履行的责任。何况这孩子在书法上的天分让他惊喜交集,如逢知己。何况五年后独子的过世,他学会了正视学生是个活生生的人,把他作为人看地考虑到了方方面面。

而向来爱不足的学生,随着被迫搬出宫别居,和母亲、舅舅分离等种种成长中的失去,对男性长辈的依恋、仰慕等情感,终于大部分都投射在了老师身上。老师值房的茶比宫里好喝,师母做的甜食比宫里好吃,老师想吃什么都跟我说,有事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有事没事就想摸摸老师这样那样。

缺爱的学生把握不好分寸,所谓越界,所谓逾距。等到老师发现逾距时已经太迟了。他只能冷处理这种情感,君臣身份差别是最好的借口,他开始更多展现作为臣下的一面:不会教殿下点茶的,别再来臣家里,别再来臣值房,臣要致仕了,这样那样。十五年的朝夕陪伴,从没想过分离。一朝离去,是学生无论如何不可能冷静接受的,才有了“越想留住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这档事。     

关于术 

老师是个正统的读书人,仕途也比较顺利,除了运气之外,能力不可能或缺。所以他同时,也是个正统的官僚。因为多年主考的经历,朝中一半基本都是他的门生,都得叫他一声“老师”。前天子光环的加持,良好的官声,科举形成的庞大关系网,舆论部门任过职,人事部门的最高长官,他的软硬实力都不可忽视。

这也是为学生争取到冠礼之后他必须主动离开的原因之一,前有母舅重掌兵权,后有储君成年,通过关系亲密的老师,朝势陡然失衡。天子又正处在盛年,这种失衡总有一天会造成对学生的致命伤害。学生这时没有主动考虑权力再分配的问题,但是天子考虑到了,这才有了“你再任性卢世瑜迟早死在你手里”这档事。     

关于道

老师是个正统的儒者,他终身所信奉的一切,让他没法突破“君君臣臣”这一套的局限,所以他也只能教给学生“君天臣地,父天子地”这一套既有规范和法则,而无法回答学生“人在哪里”这个终极拷问。但抛开老师,所有的书也从来不解决“人”的问题,所以学生宁可冒天下大不韪,也要时不时念两句‘梦幻泡影’之类当成心理疏导,作为无奈自救之举。

儒和佛,杀和救,入世和出世,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传统士人从来的矛盾,概莫能外。 但老师同时有多年的从政经验,不是个生活在空中楼阁中的腐儒,非常懂得“道术结合”的道理。道是价值观,术是方法论。后来学生说的‘政治经国,权术视事”也是同一个意思。

价值观要指导方法论,至于哪个阶段偏重什么,在最初教育学生时他提到的:“君子行路,不但要防备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防备在与小人对抗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所以道永远比术要艰难得多选择走哪一条路,全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胆量。” 除了德行外,胆量和能力,到底还是最重要的东西。它决定了一个人的选择,也决定了这个选择能否成功。     

关于殉道

老师是个很正统的读书人,所以完全能够理解读书人的目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个时代,对读书人而言,实现自身价值和报国本也就是一回事。良好的官声,良好的品行,天下师,行状上近乎完美无缺的一生,让他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必须供上神坛的偶像。 这就牵扯到了诡谲的定律:要以不完满来成就完满,封神必先成神。

道是什么?天地心,生民命,往圣绝学,万世太平。是老师那种人的终极信仰。民、国、君。是老师那种人心里头的排行。老师过世前,对学生感慨自己很惭愧:“十五年五千日——臣跟殿下讲过那么多道理,最后自己却违背了它们,以臣子的身份胁迫了君上。臣实感惭愧。”

但其实,老师真这么惭愧吗?惭愧固然有的,但更多的还是“人不摧折,何言善恶”的这种殉道带来的满足感吧?因为殉道的这一刻,自我价值实现和报国终于完全合一。生命兑现了终极信仰。对于心中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的殉道于亲近人是苦难,但于自己是幸福。 何况老师的殉道,保护了那么多人。这些人未来,想到这一天,会保护更多人。何况偶像之光,可使脚下前行之道不再孤单和黑暗。老师一直都在,指引后来人向前。

卢世瑜,故事中的偶像。感谢王劲松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20年1月15日 梁园 于北京

 


50同人文卢世瑜——“殉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