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狂人+科学怪咖,能拍出什么样的大片?

2020-12-02 18:15 作者:极客电影  | 我要投稿


无垠的沙漠里,一个巨大的深坑兀自矗立,这是沉睡了30万年的地质奇观——沃尔夫溪陨石坑

△ 沃尔夫溪陨石坑

根据澳大利亚当地原住民的传说,彩虹蛇曾经从这里窜出地球,留下了这个巨坑。

“直到1947年科学家才注意到这个坑,它直径约为一公里,由一颗军舰大小的小行星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撞击地面形成......”

一位头发蓬乱的中年人站在坑边,兴致勃勃地向眼前人介绍陨石坑的起源。

他是剑桥大学地理系的火山学教授克莱夫·奥本海默(Clive Oppenheimer);

站在他面前的78岁老人,是被称作“天才”、“疯子”、“电影史上最后一个幻术师”......当今最德高望重的导演之一——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

△ 科学家克莱夫·奥本海默(左)与电影人沃纳·赫尔佐格(右)组成的“二人团队”

两人除了是出镜者,也共同担当影片导演。

就是这样一对科学家+名导演的奇妙组合,拍出一部关于陨石的纪录片——《火球:来自黑暗世界的访客》(Fireball: Visitors from Darker Worlds)。

本片11月13日上线流媒体平台Apple TV+,电影评分网站Metacritic上,几乎所有媒体或影评人都对《火球》给出了正面评价。

影评人迈克·丹吉洛的评论是:

“如果你想看严谨的科学知识,国家地理频道能给你很多;但赫尔佐格的《火球》乐趣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一部关于陨石的科普片会如此“特立独行”?

是什么让剑桥教授与电影狂人成为搭档,一起拍片?

接下来,我们就要为你揭开纪录片《火球》背后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01哪里有火球,我们就去哪里!


《火球:来自黑暗世界的访客》中的一切,都与陨石、彗星和因它们产生的文明有关。

影片由导演赫尔佐格的旁白开头:

“这一次,哪里有大火球坠落过,我们就去哪里。”

为了实现这句承诺,两人拍摄小组不仅亲自去了包括南极在内的16个拍摄地

还造访了多个陨石研究所和科学家办公室。

全片最引人入胜的,还得说是陨石坑遗迹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澳大利亚沃尔夫溪陨石坑;

△ 沃尔夫溪陨石坑


他们还去了一个更大的“火球坠落地”——印度拉姆加尔陨石坑

这个巨大的“天外遗迹”直径4公里,需要从太空中才能清晰辨认。

△ 拉姆加尔陨石坑

当地人虽不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灭顶之灾,但他们却不自觉地在坑中心建起了象征“毁灭与重生”的神庙。

此外,为了追寻导致恐龙灭绝和智人崛起的陨石大撞击,两人还去了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港。

这个荒凉的港口上,百万年前的巨大灾难已经了无痕迹,只有无处不在的沉闷气氛。

赫尔佐格在旁白中说道:

“这里的狗和地球上的其他狗一样傻乎乎的,它们不理解,地球上曾有四分之三的物种在这里发生的灾难中灭绝。”

△ 希克苏鲁伯港

撞击在地面留下的唯一痕迹,是在以希克苏鲁伯港为中心的神秘环上出现的一圈水坑,被称为“天然井”。

△ 红色为陨石撞击地面留下的一圈“天然井”

因为尤卡坦半岛上没有河流和湖泊,这些水坑吸引了古玛雅人。如果没有这些天然井的存在,奇琴伊察文明中心不可能建立起来。

△ 在物种毁灭中崛起的智人文明

以“追着陨石坑环球旅拍”的方式,纪录片《火球》将陨石、毁灭、重生、人类文明这些主题串联在一起。

02 独一无二的《火球》

除了内容选题,到底是什么让《火球》在一众纪录片中显得“独一无二”呢?

“摄人心魄”的画面美

观众夸赞一部片子,最常用的形容词就是“美”,但要用镜头抓住极致的美,往往真的很难。

《火球》充分利用了地理奇观和关于陨石的美学优势,结合导演亲力亲为的镜头把控,让很多镜头在看过后过目不忘。

比如这个“孤独”的剪影;

夕阳下的陨石坑;

陨石溪坑内的奇景;

在仅有400人的部落小岛上,古老的部族进行海边仪式,以舞蹈安送往生者坐上流星、去往来世的舞蹈......赫尔佐格的长镜头,让余晖下的古老仪式与海岸线融为一体。

《火球》的画面经常呈现出一种“直抵内心深处”的美感,让人产生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平和。

导演喜欢“怼脸拍”

为了提供科学背景知识,《火球》中也充斥着大量科普与访谈。

在讨论陨石的时候,剑桥教授克莱夫·奥本海默出镜,与世界各地专家和普通人展开对谈。

而在幕后掌镜的沃纳·赫尔佐格,不动声色地用镜头直怼这些身份各异人的脸,让他们直视镜头

——当我们把所有直视镜头的脸部特写剪辑在一起就会发现,身份各异的陌生人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对照,给观众不少遐想空间。

延续10秒以上的“怼脸拍”特写画面,是赫尔佐格强烈的个人风格,也是他在过往作品中常常用到的技巧。

“多嘴”的摄影师

身为一个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德味”浓重的英语旁白已经成为了他的个人标志。

他几乎为自己的每部纪录片作品亲自录制旁白,《火球》也不例外。

通过导演“第一人称视角”的念白,观众仿佛在用导演的眼睛来查探他所看到的世界,整部作品就像一本私密的个人日记。

除了用自己的声音串联起片中的不同场景,赫尔佐格还时常从镜头后面“跳”出来以特有的冷幽默开开玩笑。

比如,科学家奥本海默如果提醒说:“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原理会很复杂”;

赫尔佐格的声音就会从摄影机后“跳出来”:“提醒得有道理,那我们就不要用这些细节折磨观众了!”

再比如,在看美丽如万花筒般的陨石切片时,研究人员突然说出一段剧本味十足的话:

“我们体内的每个元素,都是先在其他星体合成后才来到了这里,所以我们都是星尘。”

△ 绚丽如星辰的陨石切片

赫尔佐格立刻插一句:“我觉得我不是星辰,我是巴伐利亚人......”

这不仅仅是开玩笑,如果你反复观看就能发现赫尔佐格对影像的严苛标准——那些事先安排、偏离“即时发生”的镜头,他要么舍弃,要么就要让这种“不真实感”被打破。

通过这些创新,赫尔佐格和奥本海默让《火球》这部关于陨石的影片跳出了传统科普片的束缚,变得既随性又富有诗意。


03 “电影狂人”赫尔佐格


要问这世界上最爱拍电影的人是谁,沃纳·赫尔佐格定能排进前三。

△ 沃纳·赫尔佐格

这位78岁的德国名导,迄今为止已经拍了20部剧情长片。

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是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常客”;去年,他荣获了欧洲电影奖的终身成就奖,名留影史。

△ 赫尔佐格1982年就凭借《陆上行舟》摘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最近大火的星球大战衍生剧《曼达洛人》中,导演乔恩·费儒如同“小粉丝”一般邀请心目中的偶像赫尔佐格来客串帝国“客户”这个有趣的角色。

△ 在《曼达洛人》第一季中露了个脸的赫尔佐格

赫尔佐格对此表示:“我认为这是对我的电影和故事的一种敬意,他可能在我的身上看到了一些类似的精神。”

△ 《曼达洛人》拍摄场地,犹如粉丝见面现场  Francois Duhamel/Disney+

在剧情片之外,赫尔佐格一直对自然和独特之物保持着好奇心。

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徒步旅行,足迹遍布七大洲。

关于赫尔佐格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一件能体现出他对拍纪录片的热爱:

1977年,苏弗雷火山即将爆发,附近几万居民被撤离,赫尔佐格却想冲进去拍摄。他打电话给电视台,制作人对他说:“去吧,只要你活着回来我就跟你签合同。”

△ 《苏弗雷火山》(1977)

纪录片《苏弗雷火山》后来成了一部经典之作。

这种为了拍片不怕死的精神,为赫尔佐格赢得了“疯子”、“电影狂人”的绰号。

之后赫尔佐格在纪录片拍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火山爆发、岩洞壁画、燃烧的油田、冰凉的喜马拉雅山、荒凉的南极雪景都成了他的主题,从影58年里他拍出30多部纪录片,比剧情片还多! 

△ 《发光的山》(1985)
△ 《白钻石》(2004)
△ 纪录片《灰熊人》(2005)

这样一个电影人又是如何与火山学家克莱夫·奥本海默走到一起的?

故事同样要从纪录片说起。


04电影“狂人”与科学“怪客”组队


2007年赫尔佐格执导了一部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 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2007)

他只带了一名摄影师到南极,镜头对准生活在这里的极地中心成员,其中包括一些古怪的科学家。


克莱夫·奥本海默就是这些科学家中的一员,他留在南极是为了研究世界十大活火山之一——埃里伯斯活火山。

△ 《在世界尽头相遇》中当年的奥本海默

赫尔佐格在旁白里说:“克莱夫·奥本海默博士,一位剑桥毕业的正宗英国绅士,他的奇装异服吓了我们一跳。”

除了是一名狂热的火山学家,奥本海默也很喜欢拍摄,在埃里伯斯火山边上,他将赫尔佐格邀请进了自己的镜头里。

△ 这些画面都是用奥本海默的摄影机拍摄的

奥本海默非常喜欢赫尔佐格那部《苏弗雷火山》,他俩坐在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口上聊起了那次拍摄,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在相遇10年后,这两人合作拍出了一部探访世界各地活火山的纪录片《进入地狱》(Into the Inferno),这部片子2016年在Netflix上线。

拍得怎么样?我们直接上动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能把纪录片拍出科幻片的质感,大概也就这种大师级别的“科影融合”才能办到。

继《进入地狱》后,《火球》成为他们两人合作的第二部电影,奥本海默这次不只出镜,还和赫尔佐格一起当上了导演。

尽管奥本海默本职工作是一名科学家,但对赫尔佐格来说,只要奥本海默愿意继续拍,他就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完成作品,积累拍摄经验。

这不是赫尔佐格第一次这么做。

早在1980年,赫尔佐格为了激励另一个年轻导演拍片,打下一个著名的赌:

如果对方能拍出部电影,他就吃掉自己的鞋——最后他真的当着观众的面吃掉自己的鞋。

整个吃鞋过程被录下来,变成了电影《赫尔佐格吃他的鞋》

尽管已经78岁,“电影狂人”沃纳·赫尔佐格还是没有退休的打算。

他和克莱夫·奥本海默在《火球》的采访中表示,至少要再拍一部,凑成他们俩合作的纪录片“三部曲”。 

关于《火球》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想在结尾说说这部影片的出品方——Apple TV+,它可以说是眼光精准地看到了这部“独特之作”的潜力。

制作精良纪录片到处都是,但像《火球》这样“一流电影人与科学家合作的结晶”却是凤毛菱角。

作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内容题材之一,纪录片已经成了流媒体平台“出奇制胜”的法宝,Netflix就曾凭借纪录片《美国工厂》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金奖,获得学院派的尊重。

纪录片也天然是“科学与影视交汇地”,希望有更多像赫尔佐格一样的顶级电影人,找到自己的科学合作伙伴,把不为人知的知识以流媒体电影的方式拍出来、被更多人看到。

互联网让知识没有“视差”,电影让科学更加迷人。

电影狂人+科学怪咖,能拍出什么样的大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