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儿童早期跟其他儿童的关系

2020-07-07 00:23 作者:圆茄道士  | 我要投稿

儿童早期跟其他儿童的关系

         尽管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在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看护人,但是进入儿童早期以后,儿童与兄弟姐妹或同龄小伙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从性别发展到亲社会或攻击性行为,这个年龄段几乎所有的活动特征和人格问题都涉及其他孩子。兄弟姐妹和同伴的关系成为自我效能的衡量标准,这是儿童对挑战和实现目标的能力而日益增强的意识。

★兄弟姐妹,或他们的缺席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常常为以后的关系打下基础。先让我们看一下同胞关系,然后再看一个没有同胞长大的孩子(独生子)。

  • 兄弟和姐妹

“这是我的!”

“不,这是我的!”

“不对,是我先玩的!”

起初大多数时间,引起争议的是兄弟姐妹之间某件物品的所有权-谁拥有或谁有权先玩这个玩具。尽管生气的成年人可能并不总是这样看,但兄弟姐妹的争端及其解决方法可以看作是社会化的机会,在这种机会中,孩子们愿意捍卫道德原则。

在一项针对40对2岁和4岁的兄弟姐妹的研究中,在9小时的观察期内,平均每15分钟就会发生一次物品纠纷。甚至2岁半的小孩都清楚的知道这个基本原则:拥有玩具所有权的人比正在玩这个玩具的人有优先权;但是当玩具归二人共同拥有时,当前玩的人有优先权。父母并不明确赞成基于所有权或占有权的主张,而是更倾向于强调共享玩具和避免损害,或建议小孩用其他玩具代替。

然而,在儿童早期,兄弟姐妹的竞争还不是主要形式。虽然存在一些竞争,但感情,兴趣,同伴关系和影响力也存在竞争,这是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 Allende)和她的弟弟的主要模式。3年半的观察始于年幼的兄弟姐妹大约1.5岁,年龄较大的兄弟姐妹3至4.5岁,发现亲社会(prosocial)和以游戏为导向的竞争比敌对(hostility)的竞争更为普遍。年长的兄弟姐妹会引领更多的行为举止,包括友好和不友好;年幼的弟弟妹妹则倾向于向他们的哥哥姐姐模仿。当母亲不和他们在一起时,兄弟姐妹相处得更好。随着年幼的孩子五岁生日的到来,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体冲突变得越来越少,言语表达越来越多(吵架和关心同时存在)。

至少这项研究的一项发现在许多其他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同性兄弟姐妹,尤其是女孩之间,比男孩跟女孩更能够和平地相处。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质量直接会影响到跟其他小伙伴的相处质量;经常跟兄弟姐妹争吵的小孩跟其他小伙伴、同学相处时也很容易发生争吵。

  • 独生子

独生子会被宠坏、自私、孤独或者不适应吗?研究并没有证实这种刻板印象。根据115项调查研究表明,独生子在职业,教育水平和智商等方面的平均水平普遍超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独生子有更强的进取心和更高的自尊心。他们之所以做得好也许是父母在他们身上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他们教的更多,期望值也更高。但是,独生子女与其他孩子在总体适应能力或社交能力上没有区别。

 

★伙伴和朋友

友谊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学步儿童彼此靠近玩耍,但是直到3岁左右,孩子才开始有朋友。通过跟小伙伴的交流和友谊,儿童开始学会如何跟同龄人相处。他们了解到,交朋友是需要方法的;他们学习了如何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且看到了各种行为的模型。他们开始向成年人学习道德观和性别角色规范。

 

  • 选择伙伴和朋友

学龄前儿童通常喜欢跟自己年龄相仿且性别相同的小孩玩耍。经常有积极正面经历且行为相似的孩子最有可能成为朋友。一项对4-7岁的儿童的研究发现成为朋友的重要特点: 常在一起玩,相互照顾,分享并互相帮助,家相互离得不远或在同一个学校(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跟喜欢跟亲社会的儿童成为朋友,他们不愿接近爱争吵的,自私的,有攻击行为的或者特别沉闷自闭的小孩。被老师和家长认为社交关系良好的儿童对愤怒应付的很好,他们知道避免侮辱和威胁别人。他们懂得避免和化解冲突,从而使彼此关系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不受欢迎的小孩面对争端倾向于立即发起攻击并大喊大叫。

  • 友谊的特点和好处

学龄前儿童对朋友和其他小孩不同。他们之间有更多积极的互动交流,同样也会有争吵。他们对朋友生气跟其他小孩不同,他们更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愤怒并进行建设性表达。当孩子们认为他们相对和谐并且正在验证自我价值时,友谊会更令人满意,并且更有可能持续下去。有固定友谊的小孩更喜欢学校的生活,自我价值感高,他们寻求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

  • 家庭养育方式跟小孩的受欢迎程度

家庭养育方式会影响小孩的伙伴关系。受欢迎的小孩通常跟父母有热情、积极、良好的关系,这类父母通常是权威型养育方式,他们的小孩表现得既自信又合作。而那些具有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或父母冷漠、疏离、焦虑、家庭不和睦的小孩则养成了毫无吸引力的社交和情感模式,并在成长过程中遭到伙伴们的拒绝和孤立。

父母冷酷严厉的孩子倾向于在同伴关系中使用强制性策略;父母通情达理的小孩更倾向于用平等交换意见去解决跟小伙伴的冲突。父母能够清晰表达出反对理由而不是愤怒,同时具有冷静积极的情绪,他们的小孩攻击性小,更具有亲社会性,所以在同龄人中更受欢迎。

 

 

 

*译文来自原著《发展心理学》, 作者戴安娜·芭芭拉(发展心理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大学教材作家

 


儿童早期跟其他儿童的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