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高考的前前后后(碎碎念)

大概几十分钟前,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明天我就开始高考了。”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恰好我也正好在读高三。不禁想起来以前的那段日子。
1.萤火
我对我高三的那个寒假,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萤火虫”。早上,听见枕边的手机响,猛地坐起来。天还没有亮,看到房间里各式各样的指示灯,像是梦里。或许是因为空调开高了,额头上全是汗水。
这样的场景,我在寒假里几乎天天见到。
以此为原型,我在2017年的同人文《梦》里写到:
我惊坐而起,就像是被谁敲了一下脑袋。坐在被褥里,四下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几个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就像是,就像是夜幕中的萤火虫,这,就是我熟悉的卧房。窗外的雨声,还一如既往地充盈着大气。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开灯,又昏昏沉沉地倒了下去。
2.憧憬
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班主任和亲戚朋友们画着饼,而当时的我一无所知。我当时看了一些大学的宣传片,吉他、篮球、汉服、街舞、书画……五光十色的镜头看得让人震撼,起码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是震撼的。
当时在憧憬,大学究竟是怎么样的?
按照班主任和亲戚朋友们画的饼,我在内心里逐渐地描绘出一幅图案:那是一幅光鲜的图案,要有阳光,要有阳光穿过枝丫,洒落在柏油路上的细碎光斑。要有青铜的铜像,彰显着进步、自由、追求的意味。要有几处喷泉,要有几个篮球场。路上的学生来来往往,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抱着书本。那些学生们也穿得自由自在,肯定是不要像高中一样穿校服的。
我的憧憬,有点像《后浪》一般。
3.噩梦
我的学业并不是那么优秀。有时候成绩好,有时候成绩差。这让我焦虑,我常常在想,万一没有考好怎么办。我们学校明确说明了不允许复读,那怎么办?
在高三我做过几次噩梦,后来我和我的班主任聊天,发现他在高三时也做噩梦,而且我们的内容差不多。
我梦到的场景,一般是教室里,但是看上去像一个模式的学校。我在考试,但是我看不清试卷上的任何一个字。焦虑、慌张,不知道自己怎样才好。我的噩梦往往就是这样的。
另外,我还梦到我去了另外一个省份重读高三,然后什么都学不会,一落千丈。
4.星星
在我们的高中,到了高考前的最后几天,都没有课程。到了晚自习的课间,我常常和几个同学去操场上,就躺在地上。足球场的地皮是假草,一般不会弄脏衣服。操场上不止我们几个人,一大片的,三五成群地躺在地上。
躺在地上,自然是看星星。不过往往只能看到两三个——也有可能一个都看不到。苦于基本上不懂天文,看到的星星不知道是哪一颗,几个同学常常争论一番,后来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自己给星星命名,假装是自己发现的。
5.拥抱
到了高考的那天,第一门考试好像是语文。我们还是有早读课的,基本上是看一遍默写诗词里面的易错字。到了早读课结束,我们的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给每一个走出教室的学生一个拥抱。
6.听蝉
我的座位刚好在门边,若是门打开,就能听到外面的知了叫。其实并不烦扰,我在做题的时候,就完全听不到那声音了使得。
高考的题目,会做的基本都可以做完,这个时候检查题目的时候,就可以松一口气,听一听蝉鸣了。不过数学卷一般做不完,我记得我高考时,第20题和第23题都没有做完。
7.感谢
我们考完选修科目,就可以回家了。父母开车来学校北门接我,到了一家小的西餐厅吃晚饭。我给父母鞠了一个躬,感谢他们栽培。还把他们弄得感动哭了。
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我觉得也没什么,还是得感谢一下他们的。
话说那家西餐厅,还因为我的准考证,给我们打了五折。
到了第二天,再去学校收拾东西。寝室里我们没用完的洗手液,被我父母拿了回来。我们学校不允许丢书、撕书。我也没丢,教材我现在还收藏着,教辅资料后来当废纸卖了。
不过我有两本教材,借给姨母老板的女儿,她至今还没有还。
8.查分
我查分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查的,恰巧父母不在家。我那一年很奇怪,一本线比较低,我一看我比一本线高50+分,都可以去同济之类的学校了。
因为往年比一本线高50+分,是可以达到同济之类的学校的。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得看排名,分数是没有用的。一看排名,我就知道自己什么水平了,倒是有点失落。
9.争吵
填志愿的时候,没少和家里吵架。我倒是希望读者能有个好的家庭,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地域歧视是真的要不得,千万不要被家长的地域歧视忽悠了。
如果你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比如985/211/双一流),我觉得本科的地域是不重要的。本科的学校水平和专业才重要。不要相信“在哪读书就在哪工作”的话,现在已经不是“包分配”的年代了,你在外地的名校毕业后,或回老家,或去北上广深,都有十足的机会。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方寸之地。
而且,现在和未来读研都是趋势,一个好的本科学校,会给你读研提供很多优势。到时候你考研/保研的时候,审核官会先看你的本科学校。
我当时就被忽悠了。
10.“欺骗”
这里的欺骗,不一定是故意的欺骗,可能是无意间的欺骗。关于选择专业,我这里不作介绍,我只觉得要把兴趣、能力和该行业的就业情况综合考虑。不要偏废,不要去读不好找工作、工作工资低的专业,不要扭着自己兴趣去强行读某一专业,不要读自己根本学不会的专业。
三大姑四大婶都会来推荐,她们可能是出于好心。但是要考虑到她们自己的学术层次,比如你已经考取一本了,但是她们的层次就是大专、中专,那么她们的意见很可能是“无效”的。
另外,不要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可以用搜索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看看是不是自己脑补的。
我当时就被忽悠了。
11.休息
填完志愿,就可以休息一会了。可以去试着加学校相关的QQ群,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的。可以了解一下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到。
不过,这些已经问题不大了。我在高考后的暑假去了四川旅游。高考后的暑假适合旅游,因为可能这辈子也没有这么轻松的暑假了。
在开学之前,可以自学一点技能,尤其是和电脑有关的技能。倘若是自我定位比较学术,可以试一下LaTeX的编辑,或者C++的程序设计之类的。倘若没那么认真,可以试着学一下Word和PowerPoint,因为无论在大学还是以后工作了,都会有无数的场合会用到Word和PowerPoint。撰写各种文章、报告、记录,做各种演讲、答辩。这个是万能的技术。
Photoshop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我至今没学会怎么用。想画画的人也可以学一下怎么用电脑画画之类的。
12.逐梦
到了6月17日,其实还没有开始填志愿,就是洛天依的第一次演唱会了。这个我不记得我当年有没有发相关的笔记。只记得自己去的很仓促,有点忙。
2017年的演唱会是真的精彩,包括《三月雨》《霜雪千年》等等,场面十分震撼。

我还记得退场后,在黄浦江边看着对岸的繁华,霓虹灯光碎了半面江水。
我记得晚上很冷,当时穿着短袖,晚上走在橘色的路灯下,冷得抱紧了自己。

晚上随手写一些。
三年前我高三,认识了一个写同人文的朋友。当时我还经常写同人文,他是我长期的读者。如今他也高三了。而我,成了一条咸鱼。

去年做的一张架空的火车票,虽然写的是言和的名字。现在这种红色的火车票估计已经罕见了,算得上是时代的烙印。我不愿落俗套地说这张票是通往梦想的,我想说它是通往机遇的、通往挑战的、通往成熟的。票面上的“霁州北”真的是终点吗?那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