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局外人】———纯粹者的悲歌

2023-08-25 16:16 作者:舞曲夜颂  | 我要投稿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清楚”这是《局外人》这部小说的第一句,也是最经典的一句。

  我认为这一句话可以完全印证萨特的那句评价“战后的第一部古典小说”,淡薄到不带有任何现代社会影子的口吻,这正是这本小说古典的一种体现。而因为如此,可以摆脱掉繁杂的现代枷锁,投入进绝对本我的怀抱,《局外人》这本书产生了它特有的吸引力,使得一代一代人成了和主人公默尔索一样的局外人。

标题上,我把默尔索——也就是本部小说的主角称为纯粹者,这是有原因的,阅读整本小说,我们不难看出,默尔索对于自己情感的真诚接近原始,他不愿意为了符合社会认识而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出悲痛,他也不愿意在与玛丽接吻时浪漫的回应玛丽的告白,他冷漠的杀死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阿拉伯人,在死亡面前他都不愿意接受哪怕一次神父的会见,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情感框架他不屑一顾,由于这种对于自我情感的纯粹,他成了我所有见过的主人公里最特别的纯粹者。

从养老院到住宅区,从沙滩到刑场,默尔索在这部“自叙”中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局外人特质,对于他母亲的死,他不展露出任何的悲痛,甚至还说“一切结束了,我为我可以好好睡一觉感到欢愉”对于玛丽的求婚,他无比真诚的表达自己“我无所谓,只要你愿意,我随时可以”这使得我并不觉得这像是一种即时的记叙,倒像是一场回忆,而这所有的回忆都在结尾处那声沉默的枪响后走向终结,局外人的死亡成了一场纯粹者的悲歌。

可站在读者的角度,不难发现默尔索并非冷漠,他会在一声狗吠后忽的回想起她的母亲,他愿意为他的朋友满大街的找狗,但这些行为并非是出于“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出于“我想怎么做”而这样的行为准则使他表现不出太多情感,“我没有基本的情感反应”这是默尔索在法庭上说的

在网上查看书评时,我看到不少大咖认为默尔索只是讨厌“蜂拥而至”,我认为这是错误的,默尔索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其内核应该不是讨厌从众的反社会人格,而是展露过度社会化后果的后社会人格,因为他不会因为这件事很多人都在做就拒绝做这件事,他的沉默,他的枪杀,他的死都是这种过度社会化的后果,从作者角度上看,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加缪在文中想表达的,应该是对这个社会桎梏的抨击,而并非是对大众的批判,我想这是我们值得重新审视的。

除了对自我情感的真诚,这本书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点在于他如戏剧般的荒诞性,这种荒诞从默尔索母亲的下葬,到阿拉伯人的死,到法官的审判,无不显露出戏剧般的荒诞,其中最让我感到荒诞的,便是那句“当事人对于他母亲的冷漠和他的枪杀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句话,法官的审判,成了现代社会在加缪笔下的死刑,因为这种看似理性的审判充斥的大量的道德情感,而当最理性的法律都被这种毫无根据的愤怒充斥时,连默尔索的死都变成一种笑话

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这本书最值得学习的,是默尔索这对自我情感的真诚,我们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舍弃自我认知投入大群,这样看似民主,实则民粹,因为当大多数人都失去自我认知时,整个集体就会沦为刺向智慧的利刃,上文我说默尔索是一个后社会人格的原因就在于此




【局外人】———纯粹者的悲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