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低谷,内心荒芜

正在餐馆吃饭,友人发来信息:“在吗”? 回复:“在”,隔了会收到第二条:“我想谈谈人生”,我说:“怎么了”,只见消息一条条蹦出来:“我是不是太早信仰佛教了……需要时根本无法帮我解决问题……我以后再也不想有宗教信仰了……”。虽然没问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几乎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痛苦的挣扎。很诧异,几乎从没埋怨过人生、平静的那样一个人,这是多么失望啊,竟然怀疑信仰,甚至要放弃信仰了。
我思考良久,琢磨信仰真正赋予我们的含义。从精神层面上讲,信仰是玄学、虚无的,是慰借和灵魂的寄托,物质能填满我们的欲望,灵魂却无法企及。如何让灵魂有个依托,信仰便是最好的安慰;虽有亲人、爱人、友人填补生活空缺,但我们是独立个体,即使有再多人伴你同行,然而,夜路还要自己走——心灵的畏惧,也就是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天地里,信仰是朋友、是精神的主宰和寄托者。
我们不能依赖信仰解决难题,信仰是精神的慰借者,不是问题的终结者,它只为你个人服务,指引你,服务你,当你痛苦不堪时,给你力量;当你惆怅不已时,给你方向;当你心灰意冷时,给你雪中送炭。我们借助于它,而不是完全依赖它。
人有信仰是好事,世间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人无信仰,无所畏惧。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丑闻暴发后,被调查时说,你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作为基督徒,克林顿当即承认了,因为他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

当你对信仰失去信心时,其实不是信仰出了问题,而是你无法走出迷堆,反而把责难推卸给了信仰,说明你有了严重的依赖性,问题需要你自己这本体来解决,信仰只能从侧旁给你力量,是你精神上的依靠,在你无助的时候,开导你,让你变的更好,为你开启一扇呼吸的窗口。
你没错,信仰也没错,我们都是普通人,会被琐事烦扰,很难做到清静无为。但无论如何,遇到问题,不要逃避,勇敢面对,更不能借助他人化解,只有努力尝试去解决问题,才会助你成长。即使侥幸绕了过去,但问题还会出现,一样会回来困扰你,像滚雪球效应,问题不断积累,越滚越大,最后可能把你压垮。
任何佛家得道高僧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唯有阅览悲欢离合、挣扎与彷徨,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弘一法师曾也迷茫、无助、劫历人生苦海,才达到那般境界,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我们都喜欢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因为轻松、愉悦,故事情节朝着大众设想的方向发展,结局完美,但一切太过于美好,有点不真实,如果问这书好在哪里,喜欢哪方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难有深度;如看过作者的《劝导》,你会发现反而这本书能引起很多共鸣,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当你认为人生该朝这条路发展时,它偏不,非与你相左,你会后悔、沮丧、低落、怨天尤人,短暂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接下来的路还要继续走,积极、乐观、坚强面对,接受所有努力后的结果,这才是人生。
拉辛汗曾对阿米尔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们都是凡人,都会犯错,但只有想办法挽救,这才是真正的救赎和解脱”。生活也一样,碰到了挫折,沟沟坎坎,想办法解决,每一次的磨难都会助你成长,当下次再遇到时,前一次的经历会是你前进的垫脚石,帮你助你化解难题,生活不再是烦恼,一切都是生活的共同体。
(愿你春风拂面,意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