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思与展望:为什么解释创作现象的理论来自创作之外?

2022-08-30 08:53 作者:老迷路讲创作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经过多年的思考,为了对创作活动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我们构建了创作表达理论,试图用思想观念的表达来统领一切创作。而后又因发现无法解释与矛盾之处,我们就构建了创作能量理论,从而从思想载体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情绪情感欲望人格意象等载体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以‘表达’的。但是依然还是有些地方是无法解释的,因而我们就又构建了创作状态理论和创作情境理论,从而我们又认识到其实‘表达’并不彻底并不是全部,创作其实更深层次上是为了使作为个体的我们达到某种状态或者畅游在某种情境中。

  虽然我们解释了各种各样的创作现象,但其实在最初,我们是先验的唯理的去构建创作理论的。我们并没有去分析大量的作品,去从大量作品中得到理论。我们是事先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宗教学神话学等大量学科中汲取营养,然后把其中与创作有关的内容,作了某种整理迁移扩展甚或变形,来构建我们的创作理论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创作之外,而不是创作之内;我们是从创作的大背景中去试图解释创作现象的,而且这种解释是成功的有效的甚至彻底的。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创作理论会是这样呢?为什么从创作之外构建的理论会对创作本身起作用呢?

  在此,我觉得用这个图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图右上代表我们的创作成果,比如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等,分析这些我们得到的大致算是内创作理论。

  图左下代表我们作为个体的的各种各样存在形式与过程,比如有的人一辈子活的低三下四,被尊严问题所困,又比如有的人活的一顺百顺,但是却被人生意义问题所困,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分析各种各样的‘人生心路历程’,从而就得到了高度概括的‘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的理论’,也就是外创作理论。

  现在我们简单比照一下内创作理论与外创作理论。

  比如这里呢我们拿到一本诗学原理,这是通过研究大量诗作从而得到的理论,可以看作内创作理论。

  这本内创作诗学理论说诗主要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当然也能用来表现欲望,还能用来表达哲理,也能用来展现个体状态,甚至还能展现独特的某种意境。

  在这里我就不举例,太麻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那么诗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会儿要抒发情感,一会儿又要表现欲望,一会儿还要表达哲理,甚至还要展现人生某阶段的独特状态与营造某种独特意境呢?

  为什么诗的理论会是怎样?

  再来看看我们构建的外创作理论,我们会发现诗的这一种内创作理论竟然与我们构建的外创作理论是那么的相似。

  这是令人惊异的。

  这里我们大胆推断,作为创作者的我们创作出来的东西与作为个体的我们‘活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同一东西。

  也就是说,内创作理论等于外创作理论。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好像也不算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早在《诗学》中就说文艺的本质是摹仿,还有那句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艺术源于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去创作,其实就相当于去制造镜子。创作出来的作品其实是一种独特的镜子。当我们欣赏作品的时候,就相当于照镜子。只不过这种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外显具体的我们人生的样貌,而且照见的是我们人生内隐的抽象的存在形式与过程。

  好,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如果内创作理论等于外创作理论,那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从抽象的概括的‘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的角度上来说,‘自我生活’与‘自我创作’及‘自我欣赏’是等同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我们‘生活的’还是创作的,亦或还是我们欣赏的,本质上都是同一套东西,那就是个体的存在形式与过程。

  再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兴许在向未来的无限进行中,真的会在具体现实中实现‘自我生活’等同‘自我创作’。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反思与展望:为什么解释创作现象的理论来自创作之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