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第一代真正意义的坦克,拖拉机式的初级验证车

2020-07-15 14:11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德国虽然在一战时期就已经研制了AV7坦克,但是这款“18兄弟棺材”并不成功,不过是一个可移动的装甲盒子罢了;一战后德国又开始悄悄摸摸的研发坦克,为了规避《凡尔赛条约》,设计师们都在国外的企业工作,看似为他国努力,其实也在为自身积累经验,到1928年时,莱茵金属公司开始正式秘密研发一款轻型坦克,这就是Leichttraktor初级试验车。

初级试验车

坦克的探索工作在1925年就展开了,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一种基于拖拉机底盘的装甲底盘开始研制,这种底盘最大公路速度据称可达40千米每小时,德国在它身上进行了诸多的设计尝试,包括拖曳火炮,安装反坦克炮的尝试等等。

随着探索的进步,德国国防军明显已经不满足于此,他们要的不是武装拖拉机,而是真正的坦克,有炮塔有火炮的坦克。

初级试验车

1928年,莱茵金属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以及克虏伯公司均开始了标准坦克的研制工作,其中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最为成功,制造了2辆成品和一辆底盘。

这种被称为“初级实验车”的坦克虽然比较原始,但是设计理念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车体采用动力前置的方案,车首上方为略微倾斜的进气口,用格栅覆盖,驾驶员位于引擎后部靠左的位置。坦克的行走装置有点类似于法国坦克,采用多组小直径负重轮,履带侧面还有装甲板保护,负重轮的弹簧等结构就在装甲板后方,维修时只需要拆解装甲板就能进行。

初级试验车

坦克履带板为新研制的挂胶履带,能够降低行驶噪音,不过这种履带板更换麻烦,它的主动轮也有设计缺陷,导致履带经常脱落。

坦克炮塔后置,为锥桶平顶状。炮塔正中安装一门37毫米坦克炮,在它的右方则是一挺水冷式的辅助机枪。原本设计时让车长兼任机枪手和主炮装填手,不过因为火炮、机枪和弹药的限制,车长实际上没有太多操作空间,之后增加一名装弹手,车长则专注于指挥。

初级试验车

莱茵金属的这两款初级试验车在1930年被送往苏联,并在那里接受了测试和人员培训工作,两辆车分别行驶了1865和1735公里,验证了一些结构设计和人员配置。例如后期德国标准的三号、四号坦克等,在车组分配中就实行了车长独立,而炮塔侧面开出入口的结构也和初级试验车的炮塔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从苏联回国后的试验车还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其中就包括克里斯蒂悬挂,验证坦克的高速机动性,为日后的交错式负重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初级试验车

虽然德国国防军曾打算购买300辆初级试验车的量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款坦克并不成熟,在技术上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久后更加轻巧的一号坦克出现,让军队有了新的选择。

严格来说初级试验车是比较成功的,它的设计师将之前在国外累积的经验直接运用于设计,让工作避开了许多误区,只不过它本就是一款实验车,因此又加入了许多测试项目,这才导致坦克缺乏实用性。

初级试验车已经具备了标准坦克的基本要素,包括旋转炮塔、舱段分离、分工明确的5人车组等。虽然一号坦克出现后,德国的坦克设计走上了台面,但是这两辆试验车加上一辆底盘仍没有丢弃,而是投入到部队中用于训练,一直在二战爆发的前两年才彻底报废,可见当时德国装甲武器还是很稀缺的。


德国第一代真正意义的坦克,拖拉机式的初级验证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