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兴衰3-楚汉之争,阶级认同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
历史上的王朝兴衰3-楚汉之争,阶级认同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
这两天研究历史,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最高的时期,往往是建国初期,地盘小,钱粮少,没有完成大一统的时候。到了天下安定,贫富分化,阶级固化的时候,军队战斗力就不比当年了,往往是徒有其表。一旦遇到对外战争的时候,军队表现就败多胜少,经常一遇到强敌就溃不成军。此时再遇到强敌入侵,就会国家领土不断变小,人口减少,国力持续衰落,直到这个朝代彻底灭亡。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于公元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秦国在变法过程中,吸收大量的流民成为军人,农民,将大量贵族的土地分配给流民耕种,挑选精壮男丁充入军队服役。在律法方面,秦国上至王侯,下至流民一律平等,有功则赏,有罪则罚。从此秦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强大,靠着能征善战的军队不断扩张领土,蚕食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后,公元前230-221年,秦始皇执政时期,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
秦国的军队为什么战斗能力那么强?我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阶级认同。秦国变法之前和魏国连年战争,不断战败,割地求和。秦王和贵族们都意识到了亡国危机。商鞅变法后秦国彻底废除了土地分封和礼法制度。礼制就是按出身血统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高等的人就该社会待遇高,占用资源多。秦军中就算是贵族出身,也得一级一级的靠军功晋升。秦国改革变法以后,平民和士兵对国家统治阶级的认同感极高。为国家打仗,耕种积极性很高。反观六国没有废除分封和礼制,贵族阶层到了军队里,没军功没战斗力也比平民阶层高人一等。靠着血统和出身,贵族往往都晋升很快。六国的军队往往是打胜仗了,平民还是普通士兵,打败仗了贵族还是将领军官。另一方面六国的贫富分化严重,土地和财富都集中在少数贵族,富商手里。好些士兵家里都指望着领份粮饷来养家糊口。万一士兵战死了,这份粮饷估计就没了,是一人战死,全家挨饿,所以与秦国军队相比,六国军队的士兵上了战场,大部分人的战斗积极性就低不少。

秦国的崛起证明了阶级认同程度高的国家战争能力强大,其灭亡也验证了这一点。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随后暴雨,洪水等天灾不断,各地人民不堪苛政和刑罚连坐之下纷纷起义造反。公元前208年12月,项羽和章邯,王离带领的秦军在巨鹿大战,项羽军队约5万,章邯军队40万。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曾经横扫六国的强大秦军,在巨鹿之战的时候,40万对5万项羽军队,居然不能取得优势。主要原因是章邯王离带领的军队,大部分士兵是天下四处起义后,秦国中央政府临时征调起来的农民,还有大量修阿房宫,陵墓的劳工,监狱里的囚徒等。反观项羽的军队虽然只有五万人,但这五万人大部分是楚国人,都对秦国有毁家之仇,亡国之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带领的五万人能够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而章邯带领的40万秦军则不然。农民们惦记着家里的地没人耕了,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见老婆孩子;劳工们想着秦国政府把他们从工地拉到战场上送死,是不是为了不发工钱;囚徒们则觉得楚军战斗力这么强,想保命还是找机会逃跑的好。表面看,40万秦军平时也能做到听话,服从。但两军交战的时候,听话和服从,不能转化为忠诚和勇敢。于是公元前207年7月,屡战屡败的章邯率领残部20万秦军向项羽投降,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同年10月,刘邦兵临咸阳,秦三世子婴开城投降。秦帝国灭亡。11月一部分秦军因缺粮暴动,被楚军镇压。随后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随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引兵屠戮,杀死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田荣、陈余于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趁机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之争随之爆发。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战略决策失宜,军事形势日益不利。公元前203年12月,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四面楚歌,军心瓦解,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眼见大势已去,趁夜带领800骑突围至乌江,项羽奋力杀掉汉军数百人后,自刎而死。

从公元前207年大破秦军,天下无敌,继而分封诸侯,到公元前202年兵败自杀,短短的四年时间,项羽军队的战斗力就明显的迅速下降。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的楚军,还能以5万兵力,在粮草匮乏,军备简陋的情况下,战胜了40万秦军。到了公元前203年12月,垓下之战的时候,装备精良的10万楚军被韩信所指挥的30万汉军包围,居然屡战屡败,最后士气崩溃,军心大乱,全军上下都想着赶紧投降保命了。通过项羽,楚军战斗力的变化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年巨鹿之战的项羽楚军,和垓下之战的项羽楚军,并不在一个战斗力水平。让韩信去5年前巨鹿之战的时候,指挥秦军打楚军,韩信估计也会被打到信心崩溃,选择投降。
项羽楚汉之争失败第一个原因是骄兵,公元前207年,项羽进入咸阳后,把秦始皇搜罗的财宝,美女夺取到手。随后项羽把这些财富,美女分赏给了楚军。楚军上下的将领,士兵立刻是一穷二白的苦日子到头了;集体暴富,过上了终日饮酒作乐,美女坐怀的好日子。由俭入奢易,酒色奢靡的生活迅速瓦解了楚军的国仇家恨,也让他们没有了刀尖舔血时候的危机意识。
第二个原因是诸侯王们穷奢,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赴任封地后很快激起民变。在咸阳见识了秦始皇宫殿的规模,后宫美女成群之后,诸侯们到了封地当王以后,急着要干的第一件就是修宫殿,选美女,享受王侯该享受的日子。秦末连年天灾,战乱数量,百姓们大多饥寒交迫,社稷上百废待兴。诸侯们急不可待的要修宫殿,选美女,过起奢华富贵的生活,耗费的经济成本,都会是百姓们沉重的负担。负担太重,民不聊生了,自然很容易就有人一呼百应的造反,连带着把项羽也一起反了。
第三个原因是轻民,项羽贵族将领之家出身,对同是贵族出身的人比较重视,而对平民出身的人就比较轻视。天下四处造反,秦国灭亡的过程中,估计项羽觉得当年秦国是被自己带领的军队给灭了,平民们造反起到的作用不大。所以刘邦虽然也是灭秦义军之一,但项羽心理上很藐视刘邦。像张良,萧何,韩信这样出身不高的平民人才,到项羽跟前基本不会有被重用的机会。而刘邦出身平民,对人才,军队不论出身血统,都能论功行赏,唯才是举。
项羽和诸侯们搞贵族特权,政治上脱离人民,没有和平民阶层形成阶级共识。追溯祖宗的话,贵族和平民都是炎黄子孙,好些平民出身人的祖上也是王侯将相。一两代或几代人短暂的富贵,血统上就云泥之别,鹤立鸡群了?再说到了战场上,血统和出身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项羽作为统治阶级没有人民大众的认可,也就是丧失了阶级共识。刘邦得道多助,能调用国家上下各个阶层来形成力量。项羽失道寡助,基本只能调动贵族阶层的力量。

跨越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到近代国共内战时期,阶级认同依然是明显影响着战争的胜败。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共军总兵力仅有5万人,装备落后,弹药匮乏;国军共有250万人的军队,装备较为先进,有海军有飞机。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国军兵力530余万,海陆空三军齐备,坦克飞机军舰都有。共军兵力仅90余万,收编了30万投降的伪军之后算120万。如此悬殊的军力对比,使得蒋介石有底气在谈判中提出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无理要求,拒绝共党和美国想要让中国效法美国建立两党共同执政,建立民主国家的政治建议。蒋介石蓄意挑起内战,企图用3个月把共军彻底消灭,但战争开始后,形势总是发生让国民党政府很吃惊的形势变化。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仅仅四年时间,共军方面统计共计歼灭国民党军约807万,国民党政权于1949年在中国大陆战败后逃往台湾。
国民党统治时期,没有阶级共识的国民党军队打不赢武装精良的日本军队,也打不赢武装落后的共军。民国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到处都有官吏贪污腐败,富人目无王法的横行霸道,平民百姓生活中几乎受到头上各个阶层的剥削和压迫。农民常年累月受地主剥削,一辈子也还不清欠地主的债务,种地种到死也买不起一亩土地。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经常都是被强迫加班,克扣工资,天天累到死也是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各种黑恶势力放高利贷,贩卖人口,开赌场等等问题。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上层可以随意的对下层弱肉强食,欺压剥削的时候,那就会形成贫富分化,阶级矛盾无法调和。国民党军队的上层基本都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官二代,富二代。普通士兵则大多数是抓壮丁抓来的农民,工人家庭出身。民国时期社会性的贫富分化,阶级压迫也渗透,腐化了国民党军队。国军的军官们平时拿着军费骄奢淫逸,醉生梦死,农民工人阶级出身的士兵们则习惯了对军官们唯唯诺诺,委屈求全。不是听过某某主义的政治宣传,军官和士兵们就会勇于作战,不怕牺牲了。到了战场上,国军的军官们普遍贪生怕死,带领军队投降,逃跑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通过国民党的失败再次验证了历史。当国家对抗强敌,战争开启的时候,往往是阶级共识更加牢固的一方能冲破艰难困苦,屹立不倒的站到最后,
大巫师
202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