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35 《秦政记》《秦献记》

2023-04-11 11:13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5、《秦政记》《秦献记》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章太炎写的两篇重要史论文章,它有力驳斥了历代反动派对秦始皇的恶毒攻击,高度评价了秦始皇坚持统一、坚持前进的历史功绩。

  《秦政记》重点论述了秦始皇坚持“法治”的功绩。它肯定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认为,正是由于秦始皇实行“贵擅于一人”的“独制”,坚决废除“裂土分侯”的分封制,又采取韩非“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主张,任用了李斯、蒙恬等“功臣良吏”,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所以“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它从法治的高度来论述“公正”,把严格依法而行的称为“公正”。他虽不懂得公正的阶级性,但在当时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见解。

  它认为秦始皇比负有盛誉的汉文帝、汉武帝都更贤明。称赞他赏罚分明,执法严峻,“庆赏不遗匹夫,诛罚不避肺府”,但从来“不妄诛一吏”。

  它对秦亡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卒亡其国者,非法之罪也”,主要原因是六国旧贵族仍“散处闾巷之间”,时刻企图“欲复其宗庙”;也由于继承者胡亥昏庸无能,没能继续推行秦始皇制定的路线。他批评贾谊在《过秦论》中错误地抨击秦始皇,“可谓短识矣”。

  《秦献记》重点论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功绩。

  它强调指出:焚烧儒家的书是商鞅变法的继续,是尊“新王”的革命措施。焚书不始于李斯,商鞅早已把《诗》、《书》、《礼》、《乐》称之为“六虱”,要销毁它们。秦始皇、李斯只是比以前“诸王”更深刻地认识到反动儒生的阴谋活动及其危害。所以“请杂烧以绝其源”,并把烧书范围扩大到六国。它的结论是:“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焚书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它用大量确凿事实驳斥了所谓“焚书坑儒”是“毁灭文化”的攻击。它指出,秦始皇“坑儒”完全是以卢生为首的反动儒生挑起的,秦始皇因他们散布流言蜚语,才责令他们互相揭发,加以镇压,这只是“兴于一时”的措施,决不是其法令“必以文学为戮”。《秦政记》中也很有见解地的指出:秦始皇“坑儒”是为了取得老百姓的谅解[1]。事实上,秦始皇重视文化超过历代君主[2]。秦始皇对《秦记》、《史篇》和有关医药、农业等方面的书一概不烧,对那些守法的儒生也一概不杀,他们照常“优游论著”。可见,所谓“毁灭文化”的攻击是毫无根据的捏造和诽谤。

  章太炎的《秦政记》、《秦献记》,在当时的反复辟斗争中起了进步作用,这是主要的。但是,他看不到秦始皇对反革命势力的镇压不够彻底,看不到秦始皇轻信赵高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同时,他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也认识不足;还流露出英雄史观的偏见。这都是由作者的资产阶级立场决定的。章太炎晚年转向颓废、倒退,成为尊孔读经的反面人物,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不仅不可能彻底批孔反儒,而且还有开倒车的危险。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才能对历史发展和历史人物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彻底战胜孔孟之道。


注:

[1] “诸巫食言,乃坑术士,以说姓”。

[2] “好文过于余主”。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5.35 《秦政记》《秦献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