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并未迟来的曙光】美国90毫米脱壳穿甲弹发展简史

2022-05-21 21:23 作者:-御刃社-  | 我要投稿

原作者:@罗德岛一原初の博士      修改/加工:@M26潘兴重型坦克修改者

前言:好吧,这篇专栏其实是巴顿(@罗德岛一原初の博士)很早之前写的,本来打算4月投上来,结果因为精益求精的修改和加工,现在才和大家见面。无论如何,慢工出细活,好活不怕晚,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冷门”的美国90脱壳吧!let’s go!实际上,美国之所以放弃了T15E1/2、T54这类长身管90毫米炮,并不完全是资本家的吝啬和美国坦克发展曲折的怪病作祟一一实际上,高压短90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存在,让我们再次梳理一下90毫米动能弹药在冷战早期的发展情况。

图为M318(T33E7)

以M318等为代表的截尖穿甲弹在战后并没有被美国很快放弃。由于美国独特的APBC一一截尖型风帽穿甲弹的特性,这种弹药在一段时间内尚有与早期次口径弹抗衡的能力(主要是在对抗大倾角方面)。因此,在L7引进后,美国人才逐渐放弃了全口径弹。而在1950年前后,美国人为90毫米M3A1开发了一种新的次口径弹一一T67系列,后在1951年前被定型为M332系列硬芯穿甲弹并投入使用。M332的气动外形与M304相同,但是弹头仅重5.7千克,而M304为7.6千克。M332的弹芯与之前的M304的弹芯尺寸并无不同,其弹头减轻的原因是M332拥有部分中空的弹托,而M304的弹托是彻底包裹着弹芯的。这使得在90毫米M3系列火炮上发射时,M332的初速从M304的1020m/s跃升至1188m/s。虽然带来了初速的提升,但更轻的弹头会导致更加恶化的速降,进而影响远距离的穿透力。好在,初速的大幅提升能够抵消这一变化,因此M332在正常距离内的垂直穿深明显强于M304。

这张图来自于M47手册,其中就包括了M332 HVAP与T65 HVDS。
上图则来自于M48手册,其中也包括M332和T65。

在90毫米M3系列火炮上发射时,M332能够在1000码击穿295毫米垂直装甲,在2000码击穿213毫米垂直装甲,其在1000码距离上的穿深与二战时T15系列/T54长管炮上发射的,初速为1143m/s的M304性能相近,但在2000码的穿深明显逊于后者(1000码垂穿302,2000码241),原因正如上文所说。这也又一次揭示了速降过大这个HVAP难以克服的先天不足。

实际上,虽然美国陆军拥有二战时期最好的HVAP,但对此缺陷他们并未视而不见。在1942-45年,就有多种76毫米和90毫米APDS进行了实验。这些弹药部分借鉴了英国APDS的设计,其终点弹道性能和HVAP相似,但有效射程和弹道更加优良。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用于76毫米火炮的76/48APDS(口径/飞行体直径,对于APCR/HVAP则通常为口径/弹芯直径)和90毫米T38系列APDS。

图为用于3in或76毫米火炮的实验型APDS数据

另外,美国人对于APDS的称呼在不同时期也在变化。例如,二战时,他们用sabot,即“弹托”称呼这种弃托的弹药,而到了50年代,他们把称呼改为了HVAPDS,即高速脱壳穿甲弹(脱壳的高速穿甲弹)。这张43年左右的表记载了这种76毫米脱穿的弹道特性,千米速降137m/s,对于30度轧制均质装甲,0距离/165毫米,914米为140毫米,1829米则为114毫米,相比T4系列&M93高速穿甲弹,它能在500码处做到穿甲性能大致持平;而在更远的距离上,由于良好的速降能够保持尚可的穿甲能力。T38系列则资料较少,已知其飞行体重8.3磅,直径约2.215英寸。虽然美国在二战时期已经有了些许尝试,但是他们并没有准许这些发展不成熟,提升不明显的弹药入役。

图为76毫米实验型APDS的剖面图
上图为T41/T42/T43三种坦克早期的部分研发指标

二战后,美国逐渐重启了HVAPDS的研发,1947年,QF 20磅炮已然成熟,次年,作为新一代中型坦克T42主炮的高压短90一一赶超20磅炮的T119火炮的开发被提上日程,这门火炮配用的APDS同时也开始了研发。最初的指标是研发一种在914米能够穿透282毫米/30度装甲,在1829米穿透254毫米/30度装甲的HVAPDS,几种APDS分别被开发并尽力符合此指标。其中,较为成熟的两种就是T65和T137,两者的初速均为1249m/s。美国人通过实测得出:3850fps初速的T65在914米能够击穿368毫米垂直装甲,282毫米/30度,60度则仅有84毫米;2000码则分别为300毫米、231毫米和74毫米。而高压90所发射的4100fps初速的T65穿深,不难通过速降和穿深衰减推测出来:914米垂穿380毫米以上,60度96毫米左右;1829米310毫米以上,60度87毫米左右。这样的穿深,足以2000米外击穿T-54首下,600米左右击穿T-54首上。

下图这张1952年的表中就包括了T137,由于弹重仅有10磅,推测为6磅弹芯版本:

T137的情况略微复杂,其有更多变种;包括弹头质量10磅-12磅的不同变型,表现最好的两种是具有3.63千克尖头弹芯的(b)类(以T137E0等为代表)和具有3.4千克双锥形弹芯的(c)类(以T137E1 Mod3为代表)。传统的(b)类表现类似大部分后期、尖弹芯的APDS,例如20磅mk.3和100毫米BM8,美国人推算的穿深数据为:914米垂直350毫米,30度272毫米,60度94毫米,1829米为垂直282毫米,30度224毫米,60度则为76毫。米。

上图为T137E1 Mod3,拥有7.5磅的独特双锥形弹芯和英式的弹托,没有被帽。不言而喻,T65无论是垂穿还是60度穿深都超越了T137。最终,T65也作为标配弹药配发到了90mm M36和M41上。

另外,关于上文中所提到的”双锥形弹芯“:下图为几种次口径弹的碳化钨弹芯,其中a为典型的美国HVAP弹芯,其他三种皆为双锥形弹芯:

双锥形弹芯是美国人的一次尝试,它在没有转动被帽的情况下也拥有较好的转正,但会略微削减小倾角的穿深一一这也是APDS末期必然的发展趋势,也就是牺牲部分无效穿深,换取更好的大倾角表现这一必由之路。T137改型的实验一直持续至1959年,但最终还是被放弃。最终,美国在50年代研制的一系列脱壳虽饱受争议、道路曲折,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为后续的次口径研发工作提供了大量经验,也为部分火炮提升了火力,如装备M331的76mm M32和装备T65的90mm M36\M41。这段历史将作为美国甲弹对抗的珍贵回忆,永远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独特的光辉。

【并未迟来的曙光】美国90毫米脱壳穿甲弹发展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