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的关系
01
—
定义、概念
1、安全检查
是指企业设立的安全检查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行业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公司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公司及所属各子(分)公司的生产经营、技改及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进行检查与控制的活动。安全检查是发现危险因素的手段,安全整改是为了采取措施消除危险因素,把事故和职业通病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以保证安全生产。
2、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02
—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的区别
检查与排查有何区别?问题与隐患有何区别?
检查主要是加法,排查是减法。
检查是系统过滤评估,排查是将可控受控在控的因素排除掉,剩下的就是不可控失控可能导致事故的风险隐患。
特别注意的是,往往隐患排查前面加有事故隐患排查二字,这就明确的将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的侧重点进行了区别。
1、二者定义的区别(1)检查:为了发现安全环保生产问题而查看。检查,经常与“执法”相关联,现在经常用“执法检查”这个说法。检查出的问题,一般和考核挂钩。安全检查是对施工项目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条件、事故隐患等所进行的检查,其主要内容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机械设备、查安全卫生设施、查安全教育及培训、查生产人员行为、在防护用品施工、查伤亡事故处理等。它是在劳动保护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推动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它包括企业本身对生产卫生工作进行的经常性检查,也包括由地方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的定期检查。还可以对安全卫生进行普遍检查,也可以对某项问题,如防暑降温、电气安全等进行专业重点或季节性检查。(2)排查:为了发现安全环保生产隐患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逐个审查。排查出的隐患,一般先给出整改期限;整改期限内没有完成整改的,才会考核。其中,属于有关文件中未作明确要求但在危害识别过程中识别出来的隐患,被查出单位可以与排查人员进行探讨,可以提出进一步论证。
2、覆盖面、专业性区别
(1)安全检查更全面和覆盖性,目的是查受检内容的安全状态。
(2)隐患排查更具针对性专业性技术性,更强调可能导致事故的风险控制程度的排查,排查是否满足安全生产条件和在风险是否受控在控可控,是否可能发生或导致事故。
3、二者工作目的区别(1)安全检查的目的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发现生产现场不安全的物质状况、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安全行为以及潜在的职业危害,以便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进行。(2)隐患排查的目的通过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4、二者主体的区别安全检查的主体一般是上级组织或者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隐患排查的主体一般是本岗位工作范围或者本部门业务职能范围。从检查主体可以初步判断,大部分属于上级查下级的多。
5、二者使用的表格的区别(1)安全检查及检查所使用的安全检查表就是发现不安全因素(危险因素)的手段和工具,是最基础、最简便的识别潜在不安全因素(潜在的危险因素)的方法之一, 从检查表的编制更具通用性和一般常规性检查内容为主,一般安全管理人员常用的就是检查表。(2)隐患排查及其排查表,主要是针对专业设备工艺流程作业等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设备设施、行为、工艺物质、介质等的专业性排查。
6、二者检查类型区别(1)安全检查一般有:安全执法检查;企业定期安全大检查;专业性安全大检查;季节性安全大检查;验收性安全大检查;班前班后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职工代表安全检查;工地巡回安全检查;工地"达标"安全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综合性安全检查等。(2)隐患排查表格一般依据危险源辨识评估结果编制某种设备、某工序、某作业、某介质等排查表,主要排查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①隐患排查一词的来历:最初是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16号文件中提出。②隐患排查的重点:隐患排查治理是指对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的排查治理。按照国务院的通知,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③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范围主要包括: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冶金、有色、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企业;道路交通、水运、铁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企业;渔业、农机、水利等单位;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
7、二者工作的结果差异:安全检查出的一般有问题、隐患二种。隐患排查出来的只能是事故隐患而不是问题。问题与隐患的区别:(1)问题:安全生产现状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的部门规章、公司所在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所在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含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等的规定之间的差距。(2)隐患: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包括:1)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的部门规章、公司所在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所在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含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等的规定的情况。2)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的部门规章、所在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所在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含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等的规定中等未作明确要求,但在危害识别过程中识别出的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03
—
隐患排查治理
1、隐患排查治理概念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2、隐患判定的标准
是否是隐患,应以该风险点中危险源的风险是否达到了企业“不可承受”的水平,即是否为“不可承受风险”。具体判定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规范的要求;
(2)不符合针对风险点制定的“典型控制措施”;
(3)不符合主管部门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提出的特定要求;
(4)不符合企业制定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要求;
(5)违反企业采取的且证明有效的安全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6)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追求;
(7)其他。
3、隐患分级治理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专业治理、公司治理。
由隐患发生单位确定治理责任人,如确认无能力实施治理,则应向公司申请实施专业治理或公司治理。
(1)重大隐患治理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或难以整改的隐患,隐患整改责任部门、车间应组织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经论证后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
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负责治理的单位和人员;
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2)对于简单易行的整改措施,也可参照一般事故隐患的整改要求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