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鲲龙”海上首飞成功,海上巨兽都有哪些用途?
7月26日上午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鹏”AG600在青岛附近海域实现海上首飞,这也是继此前完成陆上起飞以及水上起飞后,AG600项目迎来的又一次重要节点。标志着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具备了在复杂水域起飞的能力,为AG600早日服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陆两栖飞机顾名思义,其既具备了在水上起降的能力,同时也具备在常规地面跑道起降的能力,是名副其实的“水陆多面手”。与普通的水陆两栖飞机不同,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发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研发生产此类飞机的能力。

世界上主要的大型水上飞机主要有有日本的US-2、美国的大力神以及俄罗斯的“信天翁”等等。AG600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俱乐部。

从外观上看,水陆两栖飞机与普通飞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机身仿佛安装在一艘大船上,同时装配有用来提升飞机水上浮力的浮筒,看起来有些怪异。而在其船身式的机身和浮筒内又安装有用于陆上起降的起落架。

事实上,AG600并不是我国唯一具备在水面起降能力的大型飞机。除了AG600,早期我国还有自行研制的水轰5反潜型轰炸机,不过水轰5并不能被称之为水陆两栖飞机,而仅仅是一款水栖飞机,这就意味着水轰5并不具备在陆地起降的条件,极大限制了水轰5遂行任务的多样性,导致水轰5始终是瘸着腿在走路,而即便是这样的老旧机型,我国目前也仅拥有四架。无论从先进性上还是数量上,我国的水陆两栖飞机数量都明显不足。

水轰5
而AG600的诞生正是为了替代老旧的水轰5,毕竟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在使用过程中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2018年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水上机场,完成了首次水上起飞,一架与波音737大小接近的AG600划过水面,腾空而起,场面震撼。而AG600在诞生之初就被赋予极其光荣的使命,灭火与海上救援。

AG600机长约37米,翼展接近40米,最大起飞重量53.5吨,约为运20的四分之一,设计巡航速度500公里每小时,这对于一款结构复杂的螺旋桨水上飞机而言已经相当不错。复杂的结构与极广的用途,使得世界各国始终对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技术严加封锁,AG600的研制也面临诸多难题。

举一个例子,普通船只在海面上航行,最快速度也就是在30节左右,而AG600的水面起飞速度达到了100节,如何应对水面对船底产生的巨大压力、保证在风力和海浪双重影响下飞机的稳定性安全性,都需要科研人员去一一攻克。

我们先来说说AG600具备的强大的灭火能力。凭借两栖飞行平台的优势,AG600可以快速往返于水源和火灾发生地,AG600可在20秒内一次性吸水20吨,一次投放可覆盖的过火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我国森林防火形式严峻,长久以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森林灭火设备,大型消防车很难深入火场内部,单纯依靠消防人员人工进行灭火,效率低且极易造成人员伤亡,根据季节性的调配部署,AG600在森林火险多发的冬季,部署到林场就近的湖泊,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火场,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

AG600凭借其强大的装水能力和装水效率,将成为未来森林灭火以及大型火灾扑救的中坚力量。
其次就是海上救援能力,AG600在执行海上抢险以及海上救援任务中有着普通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无法比拟的双重优势。AG600同时具备了固定翼飞机的载荷、速度以及航程优势,以及直升机灵活多变的特点。在AG600之前,执行海上救援任务能力最强的是日本的US-2水上飞机,而AG600一次性可救护50余名落水人员,足足是US-2的一倍多。

凭借强大的运载能力以及灵活多变的起降方式,除了海上救援外,AG600还能够执行运输任务,尤其是各岛屿之间的运输任务,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打通最后一公里”。在一些面积较小的岛屿,建立机场设施几乎是不可能的,离内陆较远,补给困难,而有了AG600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从前依靠船只可能花费几天或者十几天的补给任务,有了AG600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

总之AG600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水上飞机领域的多项空白,真正实现了上天入海,将来能够实现出口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