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鲈鱼的习性——水流和氧气
水流
鲈鱼非常喜欢水流,因为水流会带来它们的食物。通常小个体的饵鱼是会借助水流来移动的,因此捕食性的鲈鱼天生对水流敏感,即便是暂时性的水流,也会打开鲈鱼的捕食窗口期。
在河流型的水源里,水流非常得常见。即便是池塘或者湖泊,也会有一些入水口和出水口,这里也会产生水流,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在这些地方作钓的原因。如下图所示的河道变窄的区域,也会因为风的存在而形成水流。

同时,水流还会带来冷热交换,特别是刚才说的由风引起的水流。当水温比较低的区域因为高水温的水流涌入时,这里就变成了很好的作钓区域。
水位
水位的变化也会影响鲈鱼的行为,这种变化可以分为短期突然的涨水或者退水,以及相对缓慢而长期的水位变化。引起水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降水会短暂地引起水位的上升,水库大坝的打开或者关闭,会引起水位的下降或者上升,夏天的高温同样会引起水位的下降。
通常来说,涨水会把饵鱼带到更浅的区域,如果涨水让水色变得更浑,那鱼会待得更浅。所以鲈鱼也会跟着来到岸边的浅水。相反,如果出现退水,饵鱼就被迫离开原来待的安全的浅水障碍,鲈鱼也会退出来,在饵鱼的后退路线上捕食它们。有意思的是即便是退水,鱼并不会显著地改变停留的水层深度,除非这个深度没有障碍和结构,没有饵鱼。
氧气
鲈鱼对溶氧量变化的容忍度很高,除非出现极端的低氧情况(比如水体的富营养化),否则它们并不一定会改变停留的区域。自然发生的溶氧量的变化,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水温越高,溶氧量就越低。然后就是刚才讲的细菌的数量,这些细菌是来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的,这会极大地消耗氧气,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初秋,这时候太阳的角度变低,日间时长变短,水生植物开始死亡。

还有一种显著的溶氧量的差异就是我们常说的温跃层Thermocline。温跃层以下的溶氧量非常低,所以鱼也不会去。
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如果出现强风,会带来冷热水的交换,这时候温跃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水深,下图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在图中风从南面吹向北面。

健康的水生植物会在光合作用下产生氧气,而在晚上的呼吸作用中消耗氧气。所以在这些浅水植物区域的溶氧量每天都在轻微地上下变化。所以这里氧气又多,又适合躲避,才会成为理想的藏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