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前夜精准卖出?碧桂园物业离职总裁回应:有减持和止损的权利
刚刚辞职的碧桂园服务前总裁李长江,10月12日以媒体专访的形式对相关问题作了澄清。
10月10日晚间,碧桂园服务公告功勋总裁李长江辞职。舆论不仅质疑其7月份在碧桂园爆雷前减持碧桂园服务股份的举动,亦猜想其此时辞职有“弃船逃生”之嫌。
李长江表示,其辞职系家庭原因,并解释称7月份减持也仅因为之前高位增持,减持属于割肉止损。对于包括碧桂园服务在内的物业管理行业前景,李长江在专访中也给出了判断,相对谨慎,其称:“只有等地产出清,物业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我也有减持和止损的权利”
今年7月19日,碧桂园总裁李长江分两笔合计减持碧桂园服务322.79万股股份,每股减持均价8.6818港元,套现2824.7万元。
对碧桂园和碧桂园服务来说,这是个相当敏感的时间点,此时“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正处在将爆未爆、股债双杀、一片风声鹤唳之际。
就在李长江减持后三个交易日,碧桂园服务在7月24日突然罕见放量大跌近18%,碧桂园也跌了9%,同时旗下境内境外债也集体暴跌,部分甚至触发临停。约半个月后,碧桂园最终爆雷。(详见飞瞰财金《12年功勋总裁突然辞职,复刻恒大夏海钧离职前一幕,碧桂园物业巨轮驶向何方?》)
外界疑心,李长江是不是提前得知内幕消息,早已感知到即将爆雷?
对此,李长江在经济观察网的专访文章中称:“2021年底,我和我太太增持了6000万港元的碧桂园服务股票,那是每股47块多买的,跌到现在只剩一点点。减持纯粹是从自身亏损的角度去判断的。47块都变成7块了,怎么办?在资产亏损面前,我也是个投资者,我也有减持和止损的权利。”
此说法逻辑上似乎也能自洽,但作为任职碧桂园服务12年的总裁,李长江敏感时点的减持对市场和投资者信心的负面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实际上,从去年底到今年7月,李长江至少四次从碧桂园服务股票中减持套现。
据港交所网站披露,2022年12月30日,李长江以约18.63港元/股的平均价减持了碧桂园服务196.40万股;2023年3月29日,李长江第二次减持,共210万股;2023年7月19日,李长江分两次减持共322.79万股,平均价分别为8.68港元/股、8.86港元/股。累计套现约8989.73万港元,
李长江不断减持的过程,也正好是碧桂园服务股价跌跌不休、估值节节缩水的过程。其减持难免给资本市场传递这样的信号:连公司总裁都对公司发展前景不乐观,我们凭什么能乐观?
李长江对于离职原因也做了回应,其表示既不是被迫,也不是不看好公司发展,而是考虑家庭需要。并称:“去年年中,我就曾提出辞任意向,但公司没有同意。那时碧桂园地产还非常好,但主席有主席的考虑,当时一看股价又在下降,如果再出现负责人变更的话,会引起不好的反应。”
而对于此时(2023年10月10日)辞职,李长江认为时点较为恰当,当晚发朋友圈说:“一切都是刚刚好,一切都如我所愿。”
坦承并购可能出现融合难题
在任职碧桂园服务总裁期间,李长江不仅带领公司成功上市,而且在2021年前后主导了一系列大手笔并购,把诸如蓝光嘉宝、彩生活邻里乐、富力富良环球、福建东飞、满国康洁等统统收至麾下,堪称“疯狂”,短时间内让碧桂园服务迅速成为“宇宙第一物企”,并极大拉开和第二名的距离。
但疯狂并购却留下整合不力、商誉减值、净利下滑等一系列问题,随着资本市场对物管行业估值的看低,碧桂园服务的“内忧外患”开始凸显。
李长江在专访中对此也有回应,按其说法,“不能用现在资本市场的环境去评价当时收并购是对或错。当时做收购是绝对正确的。” “规模拿来以后,不是为大而大,而是在规模条件下,有质量的增长,去做更多增值服务等。”
而李长江也承认,收并购后期可能出现融合难题,“不光是我们,很多公司都受此影响,例如文化融入、团队融入,的确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增值服务的路径尚不知何时清晰,后遗症的痛楚却已经显露无疑。
一方面高价高市盈率参与配股融资的机构深度套牢,目前碧桂园服务的股价只有高峰时的一折不到,极大损害机构投资者信心,也损害碧桂园服务自身资本市场形象。
另一方面持续大并购留下高额商誉,随着经营不达预期计提减值,大幅吞噬公司净利润。2022年,碧桂园服务与新业务收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合同及客户关系摊销大幅增加至28.5亿元,包括收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及无形资产减值金额约17.7亿元。
而当年碧桂园服务也结束了持续数年的高增长,净利润腰斩不止。
随着碧桂园服务的高歌猛进,其物业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方面的投诉也明显增多。
在天眼查上,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而涉诉的记录有数千条,既有公司起诉业主,也有被业主起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期较多业主反映碧桂园凤凰云商城的产品已全部下架,导致购房时所赠“金豆”(代金券)无法使用。
就物业股股价而言,李长江认为,短期之内包括碧桂园服务在内的物管行业仍难翻身:“从去年开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物管板块失去了信心,不看公司的业绩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最后股价一路跌。投资者担心地产爆雷牵扯到物业公司,出现不受控、不合规范的问题,比如物业的钱被地产拿去用等等。所以,只有等地产出清,物业才能重新焕发生机,才能重建信心和信任。”
飞瞰财金
穿透商业迷雾,解读公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