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秦皇】正式考据(十五),猫头赢主动掉马,墨家韩家/攻赵兵败~

2022-07-14 16:56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墨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不但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还身体力行去执行, 说非攻就能帮你守城, 守不住就老师弟子一起殉城, 给心灵鸡汤还送勺子, 如果不是政治主张太坑,又哪可能在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政治一物,需要天赋, 墨家要求弟子不能穿好的吃好的“短褐之衣,藜藿之羹”,过上早上能吃晚上不一定能吃的日子, 去哪国当官就得施墨家之政, 行不通就走, 还要交党费, 要求之苛刻, 在诸子百家中绝对找不出第二个。

  这种日子哪是贵族公子们愿意学的,人家辛苦求学数十年, 可不是冲着为人民服务的。

  是以, 墨家大多吸纳社会底层,他们生活本就是那样,自然对“短褐之衣, 藜藿之羹”接受自然,可如此一来,政治上的眼光相比那些从小熏染的贵族子弟,就差得多。

  严江和相里云的交谈里,他们出身底层却没有拉拢庶民的意思,而是怀抱对统治着美好的幻想,希望秦国统一就天下无攻,秦墨专心注重认识论,并且开始研究逻辑、几何、光、力在事物中的作用。

这已经是现代科学的雏形,但首先要让墨家子认识到的事情是,事物并不能光看外表,节俭是美德,但强行要别人节俭就是不道德的,天生万物以养人,与其一味地保持贫穷,不如带大家一起脱离贫穷——这一点,恰恰是墨家的强项。

  与其成天和城墙弓箭兵戈死磕,你们的目光能不能放开一点,改进犁可以让一人所耕地五倍增加,改进纸可以让文字通传天下,改进铁器生产可利天下,改进棉麻可温庶民,求诸国之君兼爱,为何你们不以兼爱众生,为天下利呢?

  相里云听得居然感觉到一丝羞愧,强辩道:“我们何处不以兼爱?犁棉之物,不都是农家擅长么?”

  严江微笑道:“兼相爱,交相利,农家亦是众生,你既起了分别心,又如何能说自己兼爱呢?”

这一段还是全部保留了,因为这里有我最想要有的——头脑。。。。

墨家的短板是政治眼光吗?不仅仅是,还有认知空间——我又想到,真正的一条路走到黑,如果是思想上的选择,那真的就是“走到黑”了

韩非提出五蠹,八奸,是因为见证了韩国政治管理层上的问题,并死磕这些,他希望来一个各种美德的君主,然后开创盛世——寄希望于他人,这就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自己都不肯改变,将心比心,别人也有他的“自己”,类似的还有,屈原大大,他也是,自己品性高洁,就希望来个明主

而墨家这里,跟法家虽然不同,但本质上也是寄希望于他人

阿江的思路应该是,与其寄希望于有明主,不如看自己能做点什么,墨家可以带大家脱贫致富,让大家活的更好啊

阿江说韩非的,之前看了失忆了,回去复习下。。。

韩非是非常适合制定刑法的,他有一个优点,认为事物是发展的,不时时代用不同的法,法也应该变化,然而他死后,他申张的“法”之观点自然也就没法随世而易

……

严江主要是想告诉韩非,法理情都是社会稳定的要素,不能一门心思只看上层,重赏、重罚、重农、重战都是应该的,但是要考虑民力的承受能力,社会的运行负荷过大,那国家会自动崩溃,生命自己会找出路,天道召彰,便在于此。

韩非的法是非常严苛的,估计是因为痛恨韩国的情形,但是韩非也是用发展的眼光的,有时空观的,而阿江直接给了秦国用法的正确答案:加上度

情时位势度理利,有情,有时间,考虑上下位,看势的方向,有合理的度,符合规律,有利益

法严苛可以,但是要有度,也要有情——应该是文化商业文明吧 

所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问题是对方是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一切,还是指望自己不能改变的一切。。。是否符合规律——是否知道规律,都不知道规律——规律是最大的势,逆势而行的,必然是消亡的。。。

而阿江去劝墨家和韩非,都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优点,有价值是基础的,墨家是有知行合一,韩非是事物发展观,所以,加油提升自己!

十几片骨皮熬出的胶片,做果冻

皮熬胶就是煮嘛,骨胶是啥,百度整理

1、用粉碎机将畜骨粉碎后用水清洗。然后用抽提法将骨中的全部油脂除去。

2、再将脱脂的畜骨放入锅中加水煮沸,使胶液溶出,每煮数小时后就取出一次胶液,再加水煮沸,反复5-6次后,将所有胶液集中加热,蒸发去水,使其浓缩,冷却形成冻胶,切成薄片,干燥即成。

冷却冻胶就是果冻了~

还是搜一下猪皮冻

将除了毛的猪皮,放入适当的调料,进行长时间的熬制,使熬制的汤里含有一定的皮胶含量,然后再进行冷却,冷却后猪皮和汤就会凝固在一起,沾上调料,即可食用

吉利丁片原来就是同义词。。。

吉利丁又叫吉利丁片,它是以新鲜牛皮和猪皮为原料,采用全套不锈钢设备,严格筛选鲜骨皮,通过反复地洗浸、脱脂中和、蒸煮液化、灭菌过滤、浓缩烘干等几十道工序流水线制做成的。

自己新建立了一个音乐天团,皆是六国而来最顶级的乐师,编钟筑瑟埙笛皆有,可与你一听否?

  这是秦国大型交响乐?

编钟有印象,埙也知道,筑瑟查查

这个瑟是出土的,锦瑟无端五十弦,后来改25弦,感觉跟古筝有点像

击筑

编磬,编钟有点类似,大小不一的铜钟,这个要我说感觉。。。就是铁块片。。。

秦王这才做罢,于是又派了一只部队从武关出发去南阳,与魏兵两路夹击楚国去了

找找找,南阳在战国的中前期属于楚国。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称为宛

静静流淌阿姆河在视线的回望中远去,严江握紧长弓, 将视线收回。

 ……

  他催动健马, 与巴克特里亚的军队一起离开了这条斯基泰牧民的母亲河。

  ……

  “当然,只要父亲同意, 我就让人将你送去孔雀王朝。”年轻人微笑着看他, “我帮了你大忙, 不说声谢谢么?”

阿江的归国路,大概就是从萨迦人那里,到巴克特里亚,穿到孔雀王朝搜集甘蔗棉花乌兹钢,然后再北上到疏勒那边——现在的新疆,然后走楼兰月氏这样到陇西

督亢之地不但繁华丰腴,而且是燕国护卫都城之要地,拿下此地,转头就能包围燕都,拿下燕国,可不像如今赵军需要绕过阴山那么困难,此次赵国能突然绕过阴山长城突袭军都径,也不过是因为去年燕赵大战,燕国把所有兵力放在督亢之地,疏忽后方,守备空虚的原因。

  “如此一来,秦军便成了燕赵之间的守卫。”严江为他将酒满上。

  督亢之地虽好,但与秦国并不接壤,是包围在燕与赵之间的一块飞地,秦军虽然一个回头就能拿下燕国,但赵国肯定不会坐视秦国吞燕,到时一但那里的秦军被燕赵前后夹击,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这一招颇有当年韩国用上党之地,挑起赵秦长平之战的意味。

  但这就是战国,一群国家像竹笼里的螃蟹,谁想爬出去都得被别的螃蟹拉下来。当年齐国攻占最富裕的宋国,回头就被五国围攻,国都灭了,宋国也被其它五国瓜分,要不是乐毅当时围着为齐国都城五年都不打的骚操作给了点缓冲时间,齐国六十年前就玩完了。

  这里边秦国堪称最大受害者,要打下赵国邯郸了,五国来救,要打下魏国大梁了,三国来救……

之前研究过阴山长城

难道从雁门那里出去,然后从山海关那里回长城南边?

越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就越get秦始皇的千古霸气

严江带回来的是冬小麦,不光产量更高,且耕种之日是在秋后,收获于夏初之时。等秋耕过后,秦军集结完毕,大军杀去,正是赵国春耕之时,这时想抽调兵力,比平时难上十倍,强行抽丁,也会军心不稳——春耕若耽搁,就是整整一年忍饥挨饿,谁无妻儿父母,又哪能安下心下打仗?

因为秦国种了冬小麦,春耕受影响了也不至于挨饿,而赵国木有,所以~

李牧在代地守备匈奴不能轻动,庞煖是赵国唯一的大将,他一死,灭燕之战,军心动荡,新的将领一时难以服众,灭燕就很难继续下去了,于是两国就互派使者,又开始在求和的边缘试探。

  秦王政还得到消息,庞煖死后,赵国之中有人提义迎回被先王赶走的廉颇,便让人去魏国看廉颇还能不能用。

  秦国当然不希望名将回赵,于是走了郭开门路,收了秦王重金的郭开丞相本身也和廉颇有怨,一鱼两吃

这位打si了秦将蒙骜,又打si了燕将剧辛——从赵国跳槽的。。。原来廉颇老矣的故事就是在这里。。。。

有廉颇在魏国,魏国还照样被秦国打的嗷嗷叫。。。。这肯定是没有重用啊。。。。

附上阿江新宠

战国就是这样,形势千变万化,上一秒两方还打出狗脑子,下一秒国君们就能和和气气坐在一起你敲盆我鼓瑟,别看燕赵已经打成这样个样子,只要赵国愿意合,燕国给点边角地也好过把督亢之地这种关键地方割给秦国。

  所以这位一死,基本就意味着,秦国到手的鸭子飞了。

  再者,如今秦国势大,六国皆惧,有赵国挡着,其它人睡觉都会安心很多。

  更尴尬的是秦国刚刚动员了十万士卒已经从关中各地赶来集结,粮草亦从各地征来,随时准备攻赵,这样一来,不打吧,好像怕了赵国;打吧,没有燕国牵制,就要对上善战的赵国主力,是硬仗。

所以能当国君的,就得脸皮够厚——哦不是,是能看得清本质。。。

“桓齮行事贪功冒进,但士气超绝,战之若无大胜,必有大败,”秦王细细思索着其中关窍,神色凝重,“王翦行事胆大求稳,杨端和正奇相辅……”

  他心中飞快有了成算,此次可让桓齮领兵,只是为防万一,可让王翦于太行八径接应,若无事便好,若有变,十万秦军亦有退路。

……

此次攻赵,桓齮带兵从邺城入赵,要达成的目的是有效消灭赵国的力量,使赵国割让土地,如果能达成当年围攻邯郸那样自然最好,达不到也要啃下一块肉。

……

 大军攻下平阳后,桓齮没有冒进,而是加强防务,处置城中赵国士卒,然后收刮一波粮草,准备去攻旁边的武城。

  平阳和武城都离邯郸不远,大军两天能到,是邯郸的门户之城,桓齮的打算是端掉邯郸周围的城池,逼赵军主力来找他决战,而他以逸待劳,靠城收割

……

然后两者一起给出结论:有时候名将之间,差的就是那么“离十”的一点。

  扈辄虽然有经验,但打得太畏首畏尾,舍不得士卒;桓齮正相反,他以一部分士卒引开敌方大军主力,用秦军围攻赵军粮道,更是狠心点燃了东武城周围的城邑。

  而扈辄收到消息后,果断放弃了剩下不多的小支秦军,调兵回头去救人灭火。

  桓齮早就设兵在附近埋伏,在赵军救人救火时,他带大军冲入混乱的阵营,见人就杀,赵军士气大损,纷纷逃亡。

  这一仗一直杀到月升日落。

  扈辄战死,十万赵军被秦人杀得所剩无几

第一次王翦接应应该在这个滏口径,山西都在秦军手中了

艾玛,就是想搞明白下战争,因为桓齮后来战败了。。。想看看王翦他的挽救路线

秦王政十一年秋,秦将桓齮从太行中部的井径出兵十万,东出上党,直插赵国腹地,并且攻占赵国北方重城宜安,进逼肥累城。

  肥累城有呼沱河的关键渡口,这条河东西贯穿赵国南北国土,一但此地被秦军占领,依托太行山险要和沱河的天险,赵国就被分割成南北两地,李牧骑兵无法南下救援邯郸,可以被秦国从容吃下。

……

赵国北方民风彪悍,半游牧的民风让他们上马皆能一战,于是不到半月,就召集了十万骑兵,南下勤王,并且很快守住肥累,与赵王从南边派来的大军汇集在宜安城附近,与秦军对峙。

  但是这场仗的结局,却是秦国和赵国都没想到的。

  一个月后后,秦王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战报。

  秦军大败,幸得王翦在井径接应,剩余七万败军大多逃回,桓齮将军不知所踪。

……

两君对峙后,李牧没有招惹士气正盛的秦军,而是在肥累不远处筑垒固守,摆出我要和你打持久战的态势,任桓齮怎么挑逗,都不出门。

  而桓齮没有带多少粮草,觉得不能在赵国的地盘上和赵拼吃饭,于是便想引蛇出洞,留下一万多后勤士卒在营地里,带七万多的主力去打肥累城。

  李牧知此事后,是真被引蛇出洞了,但却不是按桓齮的意思去动,他不但没有带兵去救肥城,反而带人把只留下一万多人的秦军的大营抄了,把全部的粮食和秦军的后路一起断掉。

  桓齮知晓后,立刻带兵回救,想要夺回粮草,没想到正好中了李牧陷阱,对方用一只小部队拖住秦军,将主力放在两侧,将秦军截断成数截,打得秦军大败,桓齮将军带着亲兵冲出重围,与大军失散。

  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王翦及时带兵赶至,从后方冲击赵军,李牧连番大战一时辨别不清秦军数量,没有恋战,放弃追击秦军,带赵军主力退守肥城。

  原来李牧早就判定秦军败后,大量散兵定会从最近的井径退回秦国,便派兵提前去井径堵住秦军后路,未曾想,秦王在严江的提醒下,早就派了王翦带着十万大军中的剩下的七千人守备关口,李牧的这只骑兵在王翦手下一个都没逃掉,反而被逼供出李牧的作战细节。

  王翦是谁,秦灭六国的最大的功臣,立刻便断定秦军有难,带兵支援,他知道自己兵力不够,便生生等到大战到黄昏,赵军放下戒心,打扫战场之时,一举插入。

  这时的秦军大多绝望,突然天降奇兵,士气大震,纷纷反杀,终于挽回局面,至此,王翦收陇大军,退回井径,清点人数后,秦军伤亡虽多,但到底保住了主力。

太原,古称晋阳

厄,现在终于找到地方了,首先想起来了,宜安之前是阿江北上代地的时候提到的“宜安一路向北”,当时就找了一次,灵寿附近

然后攻赵,第一次是从邺城往上,打了平阳和武城,但自己也是有损伤的,于是修整

为什么第二次要从井径,应该还是因为打赵国最棘手的还是赵牧,直接打邯郸一是难,二是后患

桓齮不打李牧打肥累,然后被迫救援粮草,被埋伏了,大军被断成一截截的,一天失去3万人,王翦带着七千人来救援——要是等李牧打的兵士自己跑去井径,那就是散兵了

我为啥要放这么多原文?

不知道。。。。刚开始学习这些,原文好复习些吧。。。。

over~

【秦皇】正式考据(十五),猫头赢主动掉马,墨家韩家/攻赵兵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